冯波对话王峰:区块链投资哲学与DeFi未来展望

有人问我为何不与冯波进行"王峰十问"的对话。事实上,我们曾多次畅谈,不过大多是在酒桌和工作餐上。冯波对红酒的热爱众所周知,每次都会准备不同品种的红酒,以至于我常常分不清我们到底是聊得尽兴还是喝得尽兴。

作为中国第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投资人,冯波在VC行业还鲜为人知的年代就开始投资布局。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对冯波和他创立的策源资本印象深刻,而如今的区块链创业者则对Dragonfly Capital越来越熟悉。看过他的投资组合后,我曾评价他是"DeFi背后的推手"。

从1996年投资新浪前身四通利方,到2017年果断投资MakerDAO,二十多年间,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冯波的名片从策源资本换成了Dragonfly Capital,但作为投资人,他始终保持着极佳的人缘——他帮助过无数创业者,而这些创业者也反过来支持他。

去年参加Dragonfly Capital的LP闭门会议时,我以朋友身份参与了一个小组讨论。两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一是与会者包括Vitalik、吴忌寒等区块链领袖,王兴、张涛等互联网企业家,以及沈南鹏、闫焱等知名投资人;二是冯波从早到晚都保持着高度专注的工作状态,与酒桌上的他判若两人。这让我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创业者冯波。

在新加坡参加币安峰会时,冯波在夜航航班上对我说:"区块链是大航海时代,不要做港湾里的摆渡船,只顾着来回摆渡。"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这是一位挚友的真诚忠告。

2007年我从金山离职创业,2014年蓝港互动在香港上市后,我一度陷入"有劲无处使"的状态。直到2017年底进入区块链领域,那种创业的激情才重新回来。人与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当个体有能力主动选择时,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相信时势造英雄。

在深圳POW'ER 2020 DeFi创新者大会上,我问冯波两个问题:为什么Dragonfly Capital不投资AI和IoT而专注区块链?如果没有区块链,他会做什么?通过这次对话,你会发现区块链确实如Peter Thiel所说,是"从0到1"的创新。

我们的对话分两部分:前半段在深圳会场,气氛正式;后半段在798艺术区的工作室,借着酒兴畅所欲言。我特别喜欢冯波的另一句话:"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审美观决定的。"现将这两次对话的录音整理如下。

Q: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您如何定义DeFi的核心价值及其未来潜力?
冯波: DeFi的创新价值在于重构传统金融体系,它需要两股核心力量:一是坚韧不拔的创业者持续完善底层协议,二是具有传教士精神的布道者推动用户普及。DeFi仅十几万参与者,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但就像巨人的脚步,每一小步都令人惊叹。未来20年,经过持续迭代的DeFi市场规模将呈指数级扩张——它正在蹒跚学步,而前方是星辰大海般的可能性。

Q:如何破除DeFi领域存在的三大认知误区?
冯波:DeFi领域存在三个典型的认知误区。首先,将DeFi简单等同于流动性挖矿是一种严重误导。流动性挖矿并非推动DeFi发展的核心动力,其热度起伏并不能作为判断DeFi成败的依据。虽然流动性挖矿值得关注,但真正的驱动力在于用户实际需求和原生加密资产的涌现。  

其次,将DeFi类比为ICO的观点毫无意义,就像断言以太坊是“割韭菜”一样肤浅。这种类比既无趣,也忽视了DeFi在金融基础设施层面的创新价值。  

最后,过度依赖总锁仓额(TVL)排行榜会误导判断。许多人盲目追求排名,但高TVL是否意味着解决了更多实际问题?我们应当避免单一依赖TVL来评估项目价值,而应关注其实际应用场景和长期生态贡献。

Q:如何判断传统VC在DeFi领域的适应性及红杉中国的布局特点?
冯波: 在DeFi市场中,传统VC往往难有大的作为,但红杉中国的沈南鹏是个例外——作为Dragonfly Capital的LP,他对DeFi的研究是最深入透彻的。  

中国大型VC机构的主要业务其实是资本利用效率化(capital deployment),本质上VC在做PE的工作,PE在做投行的工作,而天使投资则承担了传统VC的角色。这种投资逻辑的差异,就像造火车和造火箭的区别:商业奇才可以运营铁路,但造火箭必须找到真正的火箭工程师。

Q:如何从底层架构视角解析区块链与互联网的本质差异?
冯波:区块链和互联网虽然都基于计算机技术,但本质差异显著。用运输方式来比喻,互联网如同铁路,区块链则像航天。  

互联网公司像开火车——启动后可灵活加挂车厢,途中能维修甚至更换车头。腾讯就是典型,这列"火车"持续前行二十余年。互联网业务只需沿既定轨道推进,方向可随时调整:今天做搜索,明天转房产,后天切入新闻,商业路径是动态探索的过程。  

区块链项目则像发射火箭——必须在地面完成所有系统校验,点火升空后便无法修改。比特币网络上线后,其核心协议还能改动吗?火箭的轨道、航程、寿命都经过精密计算,缺乏扎实的数学根基根本不可能成功。正因如此,区块链领域既有大量"空心火箭"(概念炒作项目),也不乏"发射失败"的案例。这种底层架构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和风险特征。

Q:区块链投资决策背后的哲学逻辑是什么?
冯波: 我将投资人分为两种:一种以赚钱为目标,另一种则致力于探索人类社会商业的边际。我属于后者——驱动我的是一种探险精神,以及对精神和哲学层面的深层追问。  

2014年从VC退休后,我开始思考人类未来的三大方向:生物医药、AI和区块链。医药领域需要专业背景,我难以深入;AI虽是工具,但终将被谷歌等中心化巨头主导;而区块链则代表了一种颠覆性的社会思想,它重构了技术平台和人类协作模式。这种去中心化的自由气质吸引了我。  

区块链的独特审美在于它的极致自由与高效。无论是中本聪还是极客们,都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项目——这与传统商业逻辑截然不同。从知识结构看,区块链建立在数学基础上,实现了去中心化治理的“数学面前人人平等”。相比之下,AI可能加剧垄断,而区块链的使命是推动社会更公平、高效、透明。这种底层哲学,正是我投身其中的核心原因。

Q:区块链投资应如何构建价值判断体系?
冯波: 我有一套独特的"三要素"分析框架:审美观、知识结构和方法论。这就像狙击手执行任务——审美观决定攻击目标的方向,知识结构是选择长枪、短枪还是弓箭等武器,方法论则是瞄准和扣动扳机的技术要领。

这种分析框架在《一代宗师》的比武场景中也有体现:宫羽田让叶问掰饼的比武方式就是审美观的体现,选择气功还是八卦是知识结构,而各自的功夫水平则是方法论。知识结构尤为重要,它是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核心技能,比如数学、篮球和钢琴这些无法速成的能力。

有趣的是,互联网创业者背景多元,而区块链领域的领军者几乎都是数学和理科出身。我曾向沈南鹏请教他成功的秘诀,发现即使审美观上发现机会稍晚,的知识结构也能让他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锁定目标。这三个维度中,能精通两项的就已是难得的人才。

Q:如何构建区块链投资的长期价值框架?
冯波: 我们一期基金投资的区块链项目有三个核心标准:首先,是能解决人类普遍性问题的去中心化项目。比如比特币,它从诞生起就致力于通过点对点技术解决全球性的电子现金问题。其次,是能服务大多数用户的去中心化项目,比如DeFi领域。区块链正在重塑传统金融体系:比特币成为去中心化的数字黄金,以太坊是去中心化操作系统,MakerDAO创造了去中心化货币,Compound则构建了去中心化银行。

DeFi是我们投资组合的重中之重,我们坚信这是下一个颠覆性机遇。MakerDAO作为我们首个投资的DeFi项目,基于以太坊构建,让全球用户都能进行加密贷款并创建稳定币DAI,锁仓资产已超15亿美元。记得2017年在巴黎度假时,我凌晨4点赶赴哥本哈根与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会面,当天往返三国。后来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在中国深入交流,发现MakerDAO的愿景与马云早期对互联网的构想惊人相似——都是在追求更高效的社会运行方式。在我看来,投资MakerDAO就是投资未来的阿里巴巴。

我们还投资了Dune Analytics这样的数据平台,它就像区块链领域的Wikipedia+Alexa。Dragonfly Capital凭借专业声誉已成为DeFi创业团队的首选合作伙伴,Compound创始人Robert Leshner和MakerDAO的Rune都公开认可我们的行业领导地位。此外,能通过中心化方案解决区块链服务痛点的项目同样具有价值,比如CeFi领域。

Q:区块链领域创业者的核心特质与投资判断标准是什么?
冯波: 区块链领域的项目虽然开源易复制,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应用这些代码——就像造火箭时拿着一块门板却不知该装在哪个位置。区块链创业需要扎实的知识结构,而非空谈。许多互联网公司习惯复制模式(如旅游网站、电商平台),但区块链不同,它的开源特性让抄袭变得容易,难的是理解其底层逻辑并创新应用。  

在Dragonfly Capital二期基金规划中,我们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通过消除中间商降低交易成本;二是中心化金融(CeFi),寻找加密原生的下一代金融服务公司;三是去中心化前沿应用,如游戏、交易市场等基于新协议的产品。这些领域的创业者需具备技术深度、全局视野,以及将代码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

Q:如何构建区块链投资机构的全球战略定位?
冯波:Dragonfly Capital是一家立足全球、深度聚焦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资产风投机构。与Andreessen Horowitz (a16z)、Paradigm、Polychain Capital等同行不同,我们是唯一兼具中国背景的机构,这让我们天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我们不仅投资全球项目,更倡导所有加密创业团队树立全球志向。  

中文名“蜻蜓资本”的灵感来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立于初露水面的荷叶之姿,恰似我们在加密市场的前沿布局——敏锐、轻盈且先发制人。  

我曾读到一位希腊哲学家对波斯帝国的描述:其统治如清晨薄雾般笼罩帝国,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依托于当时最完善的路网系统。Dragonfly的愿景亦是如此——以早期资本和资源网络“笼罩”区块链生态。我们已投资MakerDAO、Compound、UMA等标杆项目,而下一代项目正在孵化中。  

对我而言,区块链投资不仅是职业选择,更是为未来搭建“空间站”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支持那些如火箭般高速成长的项目,推动整个行业的边界拓展。这种使命感超越了个人发展,关乎如何在新兴的数字文明中留下印记。

Q:区块链投资如何构建跨周期的价值评估体系?
冯波:加密技术将是未来30年金融领域最具颠覆性的创新。从Dragonfly Capital成立第一天起,我们的使命就是与全球最具创新性的加密项目合作。

DeFi的发展固然令人震撼,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区块链技术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公司结构和股权意识。我们看到初创项目可以先完成"IPO",再通过社区文化和利益绑定来开展运营。这种非线性增长的治理和业务模式,相比传统股权结构更加高效自由,当然也伴随着更多风险。

以YFI为例,这个没有CEO、没有管理层、采用完全公平Token分发模型的平台聚合协议,仅用40天就从零增长到8亿美金市值,完美诠释了社区对公平价值的渴求。在我看来,这正是最具颠覆性的区块链创新范式。

展望未来,BTC和ETH不会永远是最大的数字资产,新兴公链将迎来爆发。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需要为20亿用户规模的应用场景做好准备。

过去25年,中国互联网创造了商业奇迹,孕育出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但我要说:没有永恒成功的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企业。人类社会正在区块链上构建新文明,当下一个时代来临,格局必将重塑。未来25年,我们将见证区块链展开的全新画卷。

标签:

上一篇:Telegram成非洲反法信息战核心平台 瓦格纳集团借其颠覆法国战略
下一篇:比特币能否成为黄金替代品?BTC储备讨论因何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