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银河计划"(Project Galaxy)应运而生,致力于为Web3世界的探索者们提供导航服务和数字身份凭证。经过16个月的发展,这个最初的火花已汇聚成璀璨星系——Project Galaxy正式升级为Galxe品牌,标志着其从一个单纯的项目进化为成熟的生态系统。
Galxe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清晰的演进路径:从最初的"Web3简历"概念,逐步发展为数据凭证网络,最终拓展至更广阔的DID(去中心化身份)市场。通过创新的数据凭证机制,Galxe不仅推动了市场增长,还通过发行灵魂绑定代币有效提升了社区参与度和品牌影响力。截至,Galxe已与760多个协议/社区建立合作,成功举办超过5000场活动,其游戏化营销模式帮助项目方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并提升参与度。
Arbitrum奥德赛活动是Galxe成功案例的典型代表。今年6月,Arbitrum发起了为期8周的生态探索活动,涵盖跨链桥、DeFi、NFT和游戏等多个领域。Galxe为活动提供数据凭证支持,并通过OAT(链上成就Token)和NFT等形式激励用户参与。虽然活动已暂停,但成功吸引了Arbitrum链上56个项目的参与,显著提升了用户触达效果。
在DID领域,Galxe已成为重要参与者。Galxe ID作为记录Web3用户链上链下足迹的核心工具,已拥有420多万用户。该系统通过发放凭证为每个地址打标签,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并致力于整合跨链、跨平台的数据,构建更完整的个人数据网络。
融资方面,Galxe在今年1月完成了由Multicoin Capital和Dragonfly Capital领投的1000万美元融资,随后于2月在CoinList平台进行了公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Q:作为Galxe联合创始人,请系统阐述贵司从Project Galaxy到Galxe的品牌升级战略,以及这一决策背后的行业洞察?
Harry Zhang:我和联合创始人Charles Wayn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期间相识的,当时我们都活跃于伯克利中国企业家协会(ACE)的创业社团,并先后担任过协会主席。2017-2018年进入加密行业后,我们共同创立的第一家公司开发了Lino Network和DLive.tv两个产品,其中DLive曾成长为最大的去中心化直播平台之一,月活跃用户峰值突破千万。2019年这两个项目被收购后,我们立即启动了Galxe的创业,团队已扩展至全球分布的50人规模。
品牌升级的核心动因在于:首先,我们已从单一产品进化为涵盖多应用的生态系统,"Project"的定位不再适用;其次,"Galaxy"在行业内的重名率过高,而"Galxe"既保留了发音辨识度(读作Gal-x-e),又塑造了独特品牌记忆;最重要的是,这次升级标志着我们从工具型产品向Web3凭证基础设施的战略转型,通过构建开放的数据凭证网络,为DID赛道和链上身份体系提供底层支持。这一决策源于我们对行业痛点的洞察——Web2时代的数据孤岛和所有权缺失问题,亟需通过可验证、可组合的凭证体系来重构。
Q:在品牌战略升级过程中,贵司如何平衡技术定位与商业诉求?更名决策具体体现了哪些市场考量?
Harry Zhang:更名主要基于三个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已从单一项目进化为多产品矩阵,定位转向构建基于Web3凭证的完整生态,"Project"这个前缀不再适用。其次,"Galaxy"在行业内存在大量重名,我们需要建立独特的品牌标识。最后,"Galxe"的发音与"Galaxy"高度相似,既保留了原有品牌认知,又赋予了新意——我们依然秉持探索"银河"的初心,但将以更成熟的生态形态继续前行。
Q:作为Web3凭证生态的开拓者,贵司如何定义数字凭证网络的核心价值?其与传统数据体系的本质区别体现在哪些维度?
Harry Zhang:我们构建开放协作凭证数据网络的初衷,是要解决Web2时代的数据孤岛问题。凭证网络涵盖行为数据、个人声誉等多维度信息,Web3 LinkedIn只是其中一个应用场景。传统数据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首先,平台间数据不互通,形成信息壁垒;其次,用户对自己产生的数据缺乏控制权。Galxe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不仅聚合用户的行为数据、贡献数据和简历信息,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数据开放给整个生态使用,真正实现数据主权回归用户。这种开放协作模式,能够显著提升产品体验并推动Web3生态的整体发展。
Q:从产品市场契合度(PMF)视角,贵司如何精准捕捉到Web3生态的刚性需求?请结合具体业务场景阐述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
Harry Zhang:去年初创建Galxe时,我们瞄准了一个明确的痛点:Web3项目普遍缺乏有效的用户激励和社区运营工具。当时观察到两个关键现象:一是NFT正成为构建长期会员体系的有效媒介,二是主流项目如Uniswap仍停留在"撒钱式"的流动性挖矿激励模式。这促使我们萌生了一个简单但直击本质的解决方案——通过NFT+数据凭证帮助项目方建立可持续的用户运营体系。
我们的产品设计逻辑借鉴了传统品牌会员体系的精髓,同时结合Web3特性进行创新。具体而言,当项目方在Galxe平台创建任务时,用户完成交互行为会获得链上凭证,这些凭证既可作为成就证明,又能兑换NFT等权益。这种模式成功将短期激励转化为长期价值绑定,已有700多个项目采用这套体系与用户建立深度连接。
Q:请深度解析Galxe实现数据指数级增长的关键节点,特别是从产品迭代与市场验证角度剖析从0到1的突破性实践
Harry Zhang:我认为关键在于产品真正满足了市场需求,从而形成口碑传播。Galxe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
第一个里程碑是去年9月。我们在第三季度推出首版产品后,成功帮助Yearn Finance等DeFi项目开展营销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Yearn的Woofy NFT项目,活动仅三天就使Yearn代币持有者增长34%,Woofy NFT铸造量突破1300个。这个案例让Galxe在业内建立了品牌认知。随后我们联合13个头部项目发起了"Shadowy Super Coder"营销活动,这个创意源自美国参议员对加密开发者的描述。活动精准触达了11万多个曾部署过智能合约的以太坊地址,不仅帮助合作项目找到目标用户,也为我们赢得了市场认可。
第二个转折点是去年底的重大产品升级。我们重新设计了Dashboard,赋予项目方更大的自主权来创建活动和数据。这种开放策略直接推动了数据的快速增长。这两个关键节点验证了我们的产品价值,也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
Q:作为DID赛道的领军者,请系统阐述Galxe数字凭证网络的技术架构与生态价值,以及其在去中心化身份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Harry Zhang:Galxe数字凭证网络的核心在于聚合个人全维度数据,包括行为数据、成就数据、声誉数据和贡献数据等。举例来说,我们会记录用户在Uniswap的流动性提供情况、推特上的社交影响力、Github上的代码贡献等链上链下足迹。在实际应用层面,这些凭证数据首先服务于项目方的精准空投,通过量化用户在协议中的贡献值来分配奖励。更进一步,我们正在构建类似"Web3芝麻信用"的评分体系,通过多维数据交叉验证来建立更立体的用户画像。从战略定位来看,Galxe正在成为连接分散身份数据的枢纽,通过标准化凭证协议打破数据孤岛,最终实现去中心化身份体系的互操作性。
Q:在Web3身份认证领域,Galxe相较于传统任务系统(如Gleam)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维度?请从数据积累与生态扩展角度进行深度对比
Harry Zhang:Gleam本质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系统,它既不积累数据,也不利用数据来扩展功能。而Galxe构建的是一个更完整的体系:首先我们建立了数字凭证网络来持续积累数据,其次我们提供了无许可的基础设施,让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构建应用。虽然主要还是我们在基于这些数据开发功能,但长远来看,我们希望更多项目方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开放的数据网络来创造价值。
Q:从技术演进视角,请解析DID赛道的多维发展路径,并重点阐述Galxe在凭证标准化与跨链数据聚合方面的创新实践
Harry Zhang:我们可以从两个关键维度来理解数字身份概念。首先是身份定位问题——如何准确识别"你是谁"。ENS正在解决这个问题,但它的应用范围仍局限在以太坊生态内。而完整的数字身份应该包含用户在多条区块链甚至多个地址上的活动数据。Galxe已经实现了以太坊、BSC、Polygon、Arbitrum、Solana等多链数据聚合,并整合了推特、GitHub和Discord等社交平台数据。
第二个维度是身份画像的丰富度——在确定"你是谁"之后,如何更全面地描述这个人的特征。这正是我们在凭证层面重点构建的方向。通过聚合用户在Web2和Web3中的各种行为数据,我们能够为用户建立更立体、更丰富的数字画像。
Q:针对DID赛道存在的凭证割裂问题,请阐述Galxe在建立行业标准方面的具体举措与技术方案,以及未来1-2个季度的重点规划
Harry Zhang:DID赛道仍处于非常早期的探索阶段,整个行业对DID的定位尚未形成明确共识。作为最大的数据凭证网络,Galxe正致力于建立一套开放、通用的凭证标准体系。我们已经在数据积累方面取得领先优势,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不断提升数据质量来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
在技术方案上,我们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凭证标准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核心模块:首先是存储模块,需要解决不同类型数据的存储问题,特别是公开数据与隐私数据的差异化存储方案;其次是验证模块,重点攻克数据真实性和用户贡献验证的技术难题;最后是使用模块,目标是实现数据在链上链下场景的无缝调用。
未来1-2个季度,我们将重点完善这套标准体系。每个模块都面临着复杂的技术挑战,比如隐私数据的存储就需要特别谨慎的处理机制。我们希望通过开放协作的方式,邀请更多开发者共同参与建设这个凭证网络生态。
Q:从基础设施建设视角,深度剖析DID大规模采用面临的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并阐述Galxe在隐私保护与数据验证层面的创新突破
Harry Zhang:DID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不足。首先,数据积累无论在维度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够,特别是在身份验证层面的数据储备不足,且各条区块链的用户规模都尚未形成网络效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正在从两个关键方向着手:凭证层面我们已经展开实际工作,而身份验证层面虽然短期内不是重点,但Galxe ID已实现部分跨链数据绑定功能,能够将不同区块链及链上链下的数据关联到同一个身份。
隐私保护是DID技术栈中另一个亟待突破的领域。虽然我们的系统能对接6000-7000个数据库,但在用户隐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显薄弱。只有当这些底层设施逐步完善后,DID的应用场景才能真正落地开花。
Q:在Web3生态安全层面,请解析Galxe在防刷机制与机器人识别方面的技术方案,并阐述即将上线的防刷产品核心功能与应用场景
Harry Zhang:防刷是一个实际且必须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是Web2平台也无法做到100%防刷。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高作恶成本,如果限制过于严格,反而会影响真实用户体验。我们主要通过更智能的算法和更大规模的数据积累来识别机器人行为。
防刷功能本身就是Galxe平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虽然积累的数据可能还不够充分,但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相关研发。预计9月上线的新产品中,防刷将是核心功能之一。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构建一个无许可平台,由Galxe提供底层防刷基础设施,但具体实施层面会为项目方提供可配置的防刷方案。比如项目方可以选择设置"账户余额需保持在200U以上"等条件,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调整防刷强度。
Q:针对灵魂绑定代币(SBT)这一前沿领域,请阐述Galxe OAT与SBT的技术关联与发展路径,并解析凭证价值体系的构建逻辑
Harry Zhang:当初看到Vitalik那篇关于灵魂绑定代币的文章时确实很受震撼,因为他提出的通过SBT来编码个人"承诺、证书和联系"等理念,与我们对Galxe的长期规划高度契合。实际上,Galxe一直在实践类似灵魂绑定代币的概念,只是我们称之为"凭证"。在Vitalik的定义中,SBT本质上就是我们正在构建的凭证体系,而Galxe OAT(链上成就代币)恰好可以作为实现SBT的一个技术载体。我们非常认同Vitalik描绘的SBT愿景,这印证了我们产品方向的正确性。从技术实现来看,OAT与SBT都致力于创建不可转让的数字身份标识,二者的核心差异更多体现在命名和具体应用场景上。我们正在将OAT体系与SBT标准逐步对接,未来会形成更完整的凭证价值网络。
Q:请从功能应用场景角度,深度解析灵魂绑定代币的实际价值,并举例说明其在信用体系构建与金融创新中的具体应用范式
Harry Zhang:"灵魂绑定代币"(Soul Bound Token)这个概念源自游戏《魔兽世界》,指的是那些只能由特定角色使用、无法转让或出售的高级道具。虽然中文翻译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本质上它代表着一系列不可转让的数字凭证。这些凭证积累得越多,其价值就越大。
举个具体例子:假设你持有能够证明从未在Aave或Compound等借贷协议中爆仓的灵魂绑定代币,这就能证明你是一个信用良好的优质用户。持有这类优质凭证的好处在于,某些项目方可能会为信誉良好的用户提供更优惠的借贷条件,比如降低抵押率要求,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这种机制在信用体系构建和金融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灵魂绑定代币,我们可以建立更加透明、可靠的信用评估系统,为DeFi等金融应用提供更精准的风险定价依据。实际上,基于灵魂绑定代币可以开发出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应用场景,它代表着Web3信用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Q:在区块链扩展性解决方案层面,请解析Galxe应用侧链的战略考量与技术架构设计,并阐述侧链生态与主链的协同发展机制
Harry Zhang:Galxe协议由存储、验证和广播三大核心模块构成。随着用户规模突破420万地址,我们正面临可扩展性挑战。为此,我们选择将部分应用场景迁移至侧链开发,这一决策主要基于两个考量:一是减轻主链负载压力,二是为特定功能提供更灵活的开发环境。内部测试已持续一段时间,我们正针对底层设计和具体功能进行最后优化,待完善后将正式推出测试网。在技术架构上,侧链将专注于广播模块的链间通信和链下应用集成,同时保持与主链的数据同步和资产互通,形成互补发展的生态格局。
Q:从行业生态视角,深度剖析DID赛道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并提出基础设施完善与标准统一的可行性路径
Harry Zhang:DID领域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缺失,整个行业尚未建立起足够完善的技术底层;其次是概念共识的模糊,业内对DID的定位缺乏统一标准。比如很多所谓的DID产品实际上只是简历类应用,这在严格意义上并不符合DID的本质特征。更关键的是,行业至今未能明确回答"DID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到底是面向C端用户的痛点,还是服务于B端需求?虽然市场上涌现了大量DID产品,但真正落地的应用却寥寥无几。不过我认为这并非"问题",而是行业发展早期的正常现象。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制定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快技术底层的完善,另一方面推动行业形成对DID核心价值和应用场景的共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