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多方综合考量后,我们最终确定的PoS设计是一个简化版本,可能无法完全满足所有人的期望。那么您认为,如果继续等待是否可能找到更优的设计方案?还是说的设计已经是逻辑上最优的最终方案?
Q:从以太坊PoS机制的长期发展视角,的链设计是否已触及技术天花板?合并过程是否存在更优的实施路径?Vitalik:这个问题可以拆解为两个层面。从长期发展来看,PoS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远未达到最佳状态。关于合并过程,我认为的实施路径已经是最优解。如果时光倒流回2014年,我可能会选择更简单的PoS设计,争取在2018年就完成转型。虽然我们实现了既定目标,但确实也暴露出一些安全性问题需要解决。综合来看,我会建议采用更简洁的PoS方案并提前合并时间表。另外,我也期待其他PoW公链能在未来四年内完成向PoS机制的迁移。
Q:如何评价PoW机制存续期间产生的生态影响?哪些技术路线的试错对以太坊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Vitalik:如果能避免那些攻击和社区分歧当然最好。我认为Layer 2的路线图本可以更优化,比如在Optimism和Arbitrum上投入更多资源。我们经历了很多技术探索,就像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尝试了上百种错误方法一样。特别是在扩容方案上,从最初意识到扩容需求到最终开发出Plasma和Rollup等方案,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时间和资源。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很多用户的需求其实并不复杂,对他们来说扩容可能并非首要考虑因素。
Q:以太坊合并后的技术路线图中,哪些升级方案已进入成熟阶段?哪些创新性技术将重构网络底层逻辑?
Vitalik:从合并路线图来看,The Merge已完成,但合并后硬分叉(含提款功能)仍是优先事项,主要争议在于是否与EIP-4844同步推进。分布式验证器(如DVT/SSV项目)虽未完全就绪,但进展显著。长期视角下,Single Secret Leader Election(SSLE)的密码学基础已成型;单槽终结(Single-slot finality)因其重要性被提前布局,但需社区讨论权衡利弊,例如32 ETH质押下的可行性。The Surge阶段中,EIP-4844分片设计已准备就绪;Verkle树的开发虽有进展,但现有数据结构过渡的复杂性仍是挑战,其优先级因可扩展性需求被调整。The Purge方面,History Expiry(EIP-444)和Ban-self-destruct接近部署,而State expiry因提议者-构建者分离(PBS)降低了紧迫性——普通验证者无需持有完整状态,这让我们能优先优化协议简洁性(如清理RLP编码和区块结构),预计需一年左右完成基础工作。
Q:质押经济学模型将如何演变以适配网络升级?移动端轻量化质押是否具备可行性?
Vitalik:我认为质押经济学可能会朝两个方向演变。首先,通过优化存款和取款流程,比如在链最终确定时允许批量处理这些操作,这将改善验证者体验,降低加入权益池的必要性,促进更小规模、更去中心化的质押池发展。其次,MEV架构的调整将显著影响质押经济。我们计划引入MEV平滑机制,将MEV收益均匀分配给所有ATF验证者,而非集中在少数节点。这会减少质押收益的波动性,进一步削弱用户加入大型质押池的动机。关于移动端质押,以太坊的长期愿景是让质押者只需下载验证数据并签名即可参与。如果实现这种轻量化设计,手机质押将完全可行。不过,这一目标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时间才能落地。
Q:如何量化分析PoS转型后的质押中心化风险?去中心化生态应如何构建多重防御机制?Vitalik:我认为这个问题被过度放大了。以比特币为例,三个矿池控制着超过50%的网络算力,五个矿池就占据了80%——这个集中度并不比以太坊的权益证明机制低。虽然我们团队内部对Lido确实存在一些批评声音,但需要明确的是,Lido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化实体。它本质上是一个协议,由众多持有小额股份的子验证者组成,每个子验证者的占比都只有个位数百分比。当然,如果我们将Lido、Coinbase和Kraken等主要参与者的份额相加,确实会引发担忧。但短期来看,这些参与者都是以太坊生态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与以太坊的成功利益攸关,因此短期内出现恶意行为的风险很低。不过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不能永远依赖参与者的善意。作为去中心化生态系统,我们必须建立更稳健的长期解决方案。阶段,我们应该保持开放态度接纳各类质押服务提供商,同时积极推动去中心化防御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