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Move语言之父:Sui如何突破区块链不可能三角

Mynft团队与Mysten Labs联合创始人、Move语言创造者Sam Blackshear在Twitter Space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围绕Move语言特性及Sui区块链发展规划展开探讨。以下是访谈的精华内容整理。

image.png

Q:能否请您分享一下从学术研究到加密行业的职业转型历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对您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技术决策?
Sam Blackshear: 我是Mysten Labs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也是Move语言的创造者。我的职业生涯始于编程语言研究领域——在科罗拉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专注于静态分析和自动化漏洞检测工具的研发。这段学术经历让我着迷于通过数学模型预测程序行为、发现代码漏洞的过程,虽然这类研究往往没有绝对答案,但不断优化工具并看到它们实际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奠定了我后续的职业方向。  

2013年,我在Facebook实习时亲历了公司从网页端向移动端转型的挑战。当时移动端一个简单的漏洞需要两周才能修复,而网页端同样问题只需几小时。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研究与实践结合的价值,也促使我毕业后加入Facebook,专注于静态程序分析工具的研发。通过多年工作,我逐渐形成了对语言设计、框架安全性的深刻理解,并开始思考:与其被动修补漏洞,不如从语言设计层面预防问题。  

2018年参与Libra项目成为关键转折点。当时我负责研究适合区块链的编程语言,这让我深入接触到分布式系统和密码学领域,也结识了后来的创业伙伴。我们意识到Libra的设计存在局限性,于是萌生了构建下一代区块链的想法——这就是后来Sui和Move语言的起源。2021年11月,我们正式创立Mysten Labs,目标是打造一个既能解决传统区块链性能瓶颈,又能保留资产可组合性的新型基础设施。  

这一转型过程中,两个技术决策影响深远:一是将静态分析经验融入Move语言设计,使其天生具备安全特性;二是在Sui中采用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通过明确交易与对象的关联关系实现并行处理,突破了传统区块链的顺序性瓶颈。这些创新都源于我对"从源头预防问题"这一理念的坚持。

Q:在初创企业命名策略中,Mysten Labs和Sui这两个名称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技术哲学与商业愿景?
Sam Blackshear: Mysten Labs的名字选择相对务实,主要是出于法律文件签署的考虑。而Sui的命名则经过了深思熟虑——它在日语等语言中意为“水”。我们希望平台上的区块空间、交易和吞吐量能像水一样自由流动、充沛无阻。水既是生命的基础元素,又无处不在,这与我们技术普惠的愿景高度契合。  

从技术传承来看,我们的创始团队曾在Libra项目深耕多年。Libra最初被寄望成为“以太坊杀手”,设计上定位为通用智能合约平台,但后来因监管和市场策略调整为支付结算系统。这种经历让我们更清楚如何构建下一代区块链:既要解决扩容和性能问题,又要保留足够的灵活性,避免像Libra那样因过度妥协而限制可能性。Sui正是这一思考的产物——它承载了我们对“流动性”和“适应性”的双重追求。

Q:针对区块链领域的“不可能三角”难题,Sui提出了哪些创新性解决方案?其技术实现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Sam Blackshear:我认为在讨论区块链"不可能三角"时,我们需要引入第四个关键维度——效用性(utility)。无论选择何种技术方案,最终都必须对协议和开发者产生实际效用。单纯解决技术问题而忽视商业价值是没有意义的。

在Sui的设计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扩容性和安全性这两项相对客观的指标,而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则因人而异。关于去中心化,我们考虑多个维度:验证者数量、状态分布、完整节点数量,以及运行验证器的硬件和成本门槛等。

我们的核心思路是:要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和存储能力,就必须投入更多硬件资源。这与流行的状态分片方案不同——我们坚信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在于保持所有资产和智能合约的互操作性。分片虽然能提高扩展性,但会在不同资产和合约间制造摩擦,这与区块链消除摩擦的本质背道而驰。

Sui的创新解决方案是:要求验证者为更高吞吐量配备更多硬件和存储,但同时通过"稀疏节点"(Sparse节点)设计来维持去中心化。这些节点可以只验证特定对象(如某个钱包关心的NFT或游戏道具),而不必处理全网所有交易。这种设计既降低运行节点的门槛,又能确保验证者诚信,避免形成验证寡头垄断。

关键在于我们的数据模型能明确交易与对象间的关联,使得部分验证成为可能。虽然验证者需要更强硬件,但通过稀疏节点机制,我们既保障了网络性能,又维护了去中心化特性。这就是Sui在"不可能三角"中实现突破的技术逻辑。

Q:相较于其他Layer1公链,Sui在数据模型与共识机制层面的核心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创新如何支撑其宣称的高性能与可扩展性?
Sam Blackshear:Sui的核心创新在于其独特的数据模型和共识机制设计。我们的数据模型能够清晰地反映交易与其最终结果之间的关联,这使得无需实际执行交易就能预判其影响。这种特性让我们能够轻松识别交易间的依赖关系,比如追踪特定对象的最后操作者,或者分析交易将影响哪些对象。这为可扩展性和可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传统区块链架构相比,现有系统普遍存在顺序性瓶颈问题。典型流程是:交易首先需要全局排序,然后按顺序执行,最后将结果写入基于梅克尔树的数据库。随着状态增长,这种架构会遇到内存限制和执行效率下降的问题。Sui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系统地解决了这些顺序性瓶颈。

在共识层面,Sui能够根据交易特性灵活选择处理方式。对于简单的代币转移或NFT铸造等交易,我们可以直接跳过共识环节实现快速处理。而对于需要排序的交易,我们采用Narwhal共识协议,将交易传播、排序和计算等环节解耦并行化,显著提升处理速度。

在执行层面,明确的事务依赖关系使我们能够制定最优的并行执行方案。由于我们不需要维护全局状态的概念,可以更高效地进行状态验证。这些创新共同解决了传统区块链面临的主要扩展性挑战,同时保持了开发者和用户体验的完整性。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扩展方案都通过分片等技术牺牲了智能合约和资产的组合性。而Sui的创新之处在于,我们既实现了架构的可扩展性,又完整保留了组合性这一区块链的核心价值主张。

Q:在构建区块链生态系统时,Sui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开发者体验?针对不同背景的开发者(如Solidity/Rust开发者)提供了哪些差异化支持?
Sam Blackshear: 智能合约开发本身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的编程范式与传统开发截然不同——它专注于狭窄的任务集,比如资产转移、状态更新和追踪,而非构建编译器或操作系统。Move语言的设计初衷就是简化这一过程,尤其帮助开发者适应“稀缺性编程”这一独特概念。  

对于有Solidity背景的开发者,Move提供了更直观、安全且高效的方式来完成他们熟悉的操作。我们的合作伙伴反馈表明,经过4-5天的指导,Solidity开发者就能快速上手Move。Rust开发者则能更快适应,因为Move借鉴了Rust的borrow checker机制和安全分析逻辑,语法也相似,但Move更精简——例如移除了Rust中复杂的生命周期管理问题。  

对于没有Web3背景的新手,我们强调通过编译器实时反馈、丰富的示例文档和错误信息来学习。我们的建议是:直接动手写代码,反复阅读编译错误,这种实践导向的方式对大多数人都有效。Move的目标是既服务于有经验的开发者,也降低新手的入门门槛。

Q:在Q&A环节中,针对Move语言的开发工具链完善计划与跨链互操作性实现路径,Mysten Labs有哪些具体的技术路线图?
Sam Blackshear:虽然还没有完整的工具链,但由于Move语言的特性,迁移负担相对较低。比如在GitHub上搜索Pentagon项目,可以看到很多同时支持Aptos和Sui的库案例——它们维护着非常相似的访问目录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开发者熟悉Move并使用相同编译器,甚至可以实现自动翻译功能。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两个平台在扩展性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某些功能不兼容。不过我们正在酝酿一个令人兴奋的创新方案,虽然尚未公开细节,但这个方案将带来三大优势:首先,它能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其次,可以实现交易智能优先级排序,确保单一对象交互时只需关注其"邻居"交易;最后,对验证者而言,这个方案能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费用收集机制。

标签:

上一篇:币安Alpha宣布Fireverse(FIR)将于8月6日上线 空投规则待披露
下一篇:比特币节点有何作用?搭建运行一个节点成本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