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Facebook发布数字货币项目Libra时,恐怕未曾预料到其后续发展:Libra被迫转型为Dime,最终又以1.82亿美元的价格被Meta出售。这个曾立志为全球数十亿人提供货币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项目,虽然看似无疾而终,却为加密行业留下了宝贵遗产——Move编程语言。它弥补了Solidity及EVM的缺陷,如今已成为Aptos、Sui等新兴Layer1公链的核心技术。
DAOrayaki社区邀请到Move语言早期研究者、实践者和布道者Jolestar老师,共同探讨这个为"数字资产"而生的智能合约语言。
Q:Move语言的诞生背景及其与智能合约发展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Jolestar:这要从2019年说起。当时的加密货币市场处于熊市,DeFi尚未大规模兴起。受限于链上TPS(每秒交易处理量)、状态存储能力和高昂成本,行业共识是优先探索金融类应用,逐步构建链上金融基础设施——Libra正是瞄准这一市场。而Move语言的诞生,正是为了弥补Solidity在DeFi建设中的不足。从历史进程看,Move本应与2020年的"DeFi之夏"同步崛起,但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窗口期。即便如此,它仍为未来DeFi的进阶形态提供了关键技术突破,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Q:在区块链领域创造新型编程语言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Jolestar:关于链上是否需要智能合约以及图灵完备的程序语言,业界一直存在争议,但以太坊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图灵完备智能合约语言的潜力。从编程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不同的应用场景、设备或运行环境都可能催生新的编程语言,就像2000年左右Web2时代动态网页的发展催生了许多新语言一样。
区块链的运行环境与传统计算环境有着本质区别。以往无论是服务器、移动设备还是PC,编程语言都是面向操作系统设计的。有人甚至极端地说"所有编程语言都是C语言的语法糖",意思是它们最终处理的核心事务都差不多:底层是C语言,上层封装各种语法糖来处理业务逻辑、内存管理、线程调度等。
但区块链时代带来了根本性变革。智能合约将整个运行环境进行了托管,这实际上解决了编程语言发展中的一个根本矛盾:以往语言设计需要同时兼顾技术实现(如线程调度、CPU和内存优化)和业务逻辑表达两个层面,很难完全分离。而智能合约环境将底层技术实现"屏蔽"了,开发者只需专注于如何用程序表达业务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区块链为编程语言开辟了全新的"大陆",自然会有新的语言应运而生。当然也有不同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链更像数据库,智能合约只是表达冲突过程的工具,而冲突过程在应用构建中占比不大;或者认为它只是脚本语言。但我认为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链上,未来还可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Q:Move语言在智能合约层面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其核心技术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Jolestar:Move语言在智能合约层面主要解决了两个核心问题:状态归属和代码共享。传统智能合约语言通过虚拟机隔离合约状态,导致用户资产分散托管在不同合约中,缺乏明确的数据所有权。而Move将数据存储在用户独立的状态空间下,既便于精准计量存储成本,又简化了Layer1到Layer2的状态迁移流程。
在代码共享方面,传统模式下每个合约独立部署,跨合约复用代码困难,尤其在抽象账号场景中,用户需单独部署合约导致升级维护复杂。Move通过Account Model统一账号类型定义,所有账号共享同一套合约代码,实现了标准化升级和功能复用。
这些特性使Move能够构建更复杂的DeFi生态——传统方案在合约组合时会遇到体积膨胀等问题,而Move的资源导向设计和模块化架构天然规避了这些限制,为链上金融创新提供了更灵活的基础设施。
Q:Move语言相较于C++、Java、Solidity等主流编程语言的核心创新点体现在哪些维度?
Jolestar:传统编程语言无法感知数据的"稀缺性",程序难以判断信息的重要程度或可复制性。但在虚拟机环境中,Move通过引入线性类型(线性逻辑)这一创新概念,能够精确表达资源的稀缺属性。以牛奶制奶酪为例:传统逻辑只能表达"牛奶=奶酪"的等价关系,却无法量化需要多少牛奶才能产出奶酪。虽然Rust也曾尝试解决类似的内存稀缺问题,但未能广泛普及。Move的突破性在于,它首次在编程语言层面实现了对稀缺性的系统化表达,这是它与传统语言的根本差异所在。
Q:Move语言适用的开发场景及其在链上链下协同应用的潜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Jolestar:与EVM相比,Move语言具有明显的优势。EVM的很多指令是"强绑定"在链上的,脱离链环境使用时需要额外模拟链上参数,而Move则不存在这种限制。"智能合约最大主义者"主张所有软件都应由合约构建,因为钱包等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用户往往无法判断运行中的软件是否在作恶,即使发现作恶行为也难以维权。这种情况下,可行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第三方程序监控,要求软件提供"不作恶证明"并进行校验,一旦判定作恶就对开发者进行仲裁。此外,Move还能显著提升智能合约的组合性,因此其应用场景非常广泛,绝不仅限于链上环境。
Q:Move语言的技术发展成熟度及其在Aptos、Sui等新兴公链中的应用现状如何?
Jolestar:Move语言经过几年的发展,新特性开发和安全加固工作持续推进。从生态应用来看,Starcoin已成功构建了基础的DeFi生态,包括Swap、稳定币、借贷、跨链桥和NFT等模块,尽管与Solidity的兼容性问题仍存在挑战。而Aptos和Sui作为新兴公链,处于早期开发或测试网阶段,近几个月才逐渐吸引行业关注,整体生态仍处于学习和探索期。
Q:Aptos与Sui两条公链的技术差异及其对Move语言多链扩展能力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Jolestar:从技术架构来看,Aptos和Sui的差异非常显著。自Libra/Diem时代起,Move就被设计为支持多链生态的语言,因此针对不同链的特性提供了差异化的扩展和裁剪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状态处理机制不同。Sui采用类似UTXO的Object模型,要求交易中显式声明操作对象;而Starcoin则采用Global Storage模型。这种底层差异直接影响了Move在不同链上的实现方式。
其次,Move独有的Framework架构是重要创新点。与Solidity依赖预编译合约不同,Move允许在链上预部署系统级合约供全局调用,这种原生支持提升了开发效率。同时Move标准库的完备性也为多链开发提供了基础工具集。
最后,多链适配存在现实挑战。不同公链的技术栈差异会导致应用迁移成本,这正是我们成立MoveFuns DAO的初衷——通过构建中间层基础设施来屏蔽底层差异,让开发者能更专注于业务逻辑实现。这种"分层抽象"的思路也是跨链开发的主流实践。
Q:MoveFuns DAO的创建愿景及其在Move生态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Jolestar: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在Move的多链生态中构建更便捷的应用适配方案。同时,作为一个中立的DAO组织,我们在推动Move技术教育和生态布道时能够保持客观立场,这有助于更高效地协调社区资源和发展方向。
Q:Move语言在中文社区的发展态势及其未来生态建设的突破方向在哪里?
Jolestar:Move在国内的热度其实早于海外市场,这恰恰说明市场风向的不可预测性——技术爆发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有时是偶然事件推动,有时则是市场自身在寻找新热点时的自然选择。这种先发优势为中文社区积累了早期开发者生态,但未来突破仍需聚焦两个方向:一是降低多链适配成本,通过基础设施标准化解决生态碎片化问题;二是构建更开放的协作网络,将技术布道从单向输出转向开发者共创,让社区真正成为Move演进的驱动力。
Q:MoveFuns DAO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其在Move教育生态建设中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Jolestar:在技术层面,我们致力于构建更完善的Move基础设施,重点提升多链适配能力,确保开发者能够更顺畅地进行跨链迁移。教育生态方面,我们已开发系列课程并推出"Learn to earn"激励计划,通过实践奖励吸引更多人学习Move语言。未来计划与各类项目方建立合作,逐步搭建从人才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完整生态闭环,实现渐进式发展。
Q:Move语言对公链未来发展的影响及其在Web3技术栈中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哪些层面?
Jolestar:Move生态仍处于构建阶段,与已经趋于成熟的ETH或EVM生态不同,它保留了更大的可塑性。在确保兼容现有应用场景的同时,Move通过模块化设计为未来拓展预留了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编程语言多由企业主导发展,而Move则开创了社区驱动的新范式——这种去中心化的演进方式,恰恰与Web3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从技术栈视角看,Move不仅解决了智能合约在状态管理、代码复用等方面的核心痛点,其"资源导向"的编程模型更为数字资产的原生安全性和组合性提供了底层支撑,这将在公链基础设施层形成长期战略优势。
Q:针对Move语言初学者的技术成长路径建议及其跨领域学习的衔接要点是什么?
Jolestar:学习Move的路径需要根据个人基础来调整。如果你已经对区块链、虚拟机或智能合约有基本认知,那么无论是Move还是其他公链,核心概念都是相通的,掌握一个后就能触类旁通。但如果连编程语言都不熟悉,就需要从更基础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入手——当然,也有人选择直接以Move作为第一门语言。对于已有经验的开发者,学习Move更多是思维模式的转换,比如理解其资源导向的设计理念。不同阶段的学习者需要匹配不同的入门方式,关键是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的切入点。
Q:Web3技术生态的发展阶段特征及其未来演进方向的核心矛盾点在哪里?
Jolestar:Web3仍处于构建蓝图的初级阶段,虽然尚未出现真正落地的开拓性产品,但这个阶段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我们正在基于各种可能性进行建设,而非遵循单一范式。Web2时代最优秀的应用也受限于公司或国家的法律体系,导致全球互联网处于割裂状态。相比之下,Web3主张个人数据所有权归用户所有,这为解决这种割裂提供了新思路。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必要重复"造轮子"?从效率角度看,Web3应用尚未超越Web2水平,基础设施也远未完善。简单地将数据迁移到链上的"新瓶装旧酒"做法并不可取,现有公链既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其成本也过于高昂。我认为Web3真正的爆发期尚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