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狂野理想主义与人性驱动的创新演进

image.png

随着互联网进入下一阶段快速发展期,Web3展现出与以往时代截然不同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根植于人性深处,同时又深刻影响着技术演进的方向。早期互联网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既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宝贵指引,也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发展障碍。

LinkedIn联合创始人、Greylock合伙人Reid Hoffman与其《闪电式扩张》合著者Chris Yeh在本次对话中深入探讨了Web3.0的发展现状。此前,Hoffman曾撰文分析互联网时代的"野蛮理想主义"如何同时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人类"七大罪孽"如何成为许多技术创新的底层驱动力。以贪婪为例,这个商业世界中最广为人知的"罪孽",在实践中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拥有某些被我们描述为罪恶或消极的情绪,并不意味着你就是坏人,"Hoffman指出,"关键在于你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基于这一认知,两位专家将共同探讨企业家和投资者在Web3时代需要考量的道德因素,分析Web3与前几个技术时代的异同,以及人类的优缺点如何持续为创新和投资提供框架。

"我们正处于Web3的第一阶段,"Hoffman强调,"保持狂野的理想主义是好事,但同时必须时刻警惕潜在风险,努力引导技术向积极方向发展。"这种辩证思考正是本次对话的核心基调。

Chris Yeh作为开场主持人,首先回顾了Hoffman此前关于Web2.0的深刻见解,特别是借鉴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思考框架——如何将人类根深蒂固的欲望转化为社会福祉。受彭博社记者Joshua Brustein的启发,本次对话将着重探讨:从过往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汲取的经验,如何影响Web3.0的发展轨迹?

Yeh特别提到一个引人深思的观察:Hoffman描述的Web2.0基本原则与当下人们谈论的Web3精神惊人地相似。那种认为"更少监管、更自由的信息流动和点对点连接必将创造积极社会影响"的狂野理想主义,似乎正在Web3时代重现。这种跨越时代的共鸣将成为对话的起点。

Q:在Web3发展过程中,修正主义如何影响我们对狂野理想主义的认知与应用?
Reid Hoffman: 人性既是我们的局限,也是进步的动力。我们常常忽视Web 2.0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从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成功到同性婚姻的合法化,这些进步都源于普通人推动的文化变革。修正主义的危险在于,它总想用"狂野理想主义"的标签否定过去,主张"倒转时钟"而非向前修复问题。但关键在于:理想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在前进中持续解决问题。  

Web3仍处于第一阶段,正需要这种理想主义作为驱动力。当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预见可能的风险并引导向积极结果。就像Web 2.0时代,我们既享受了信息自由流动的福祉,也经历了隐私泄露的阵痛。真正的智慧不是放弃理想主义,而是带着它跨越障碍——既要仰望星空,也要看清脚下的坑洼。这才是技术演进的核心逻辑。

Q:如何理解Web3与Web1/2的核心差异及其演进逻辑?
Reid Hoffman:回顾互联网发展史,Web1.0时期就蕴含着狂野的理想主义。尽管如今有人质疑Web1.0的价值,但在当时它确实重新定义了空间概念——人们首次能够跨越物理界限进行交流,信息得以自由流动。如今任何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能访问维基百科等海量信息资源,这种信息民主化带来了诸多社会进步,比如通过视频曝光种族不平等现象。互联网通信系统的理想主义,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有效途径。

从Web1.0到Web2.0的演进中,最显著的变化是身份系统的引入。Web1.0时代,人们使用化名在虚拟空间交流;而Web2.0则通过LinkedIn等平台建立了真实身份和社交关系网络,将线上互动与现实世界紧密连接。

对于Web3.0,我认为其潜力令人振奋。全球工程师正在构建的新体系,比如被视为"数字黄金"的加密资产,实际上为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多元化选择。现代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正依赖于这种资产多元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Web3.0为委内瑞拉、阿根廷等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地区提供了抗审查的替代方案,使人们免受腐败政府的金融压制。

智能合约的发展将催生更多创新。Web3.0最引人入胜的理论在于:它激活了沉睡数据的价值。就像Web2.0通过真实身份改变了协作方式,Web3.0正在构建一个开放生态系统,支持新型资产价值体系和智能合约平台的创建。

我们正见证着类似寒武纪大爆发的创新浪潮。虽然其中很多尝试会失败——就像Web1.0时代那样——但某些创新将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持续发展。我在2015年达沃斯演讲中就提出,世界终将拥抱"加密资本系统",这种系统通过货币、资产平台和资本机制的创新,促进全球商业贸易发展。这种理想主义正是推动进步的正确起点。

Q:如何辩证看待Web3发展中的贪婪驱动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关系?
Reid Hoffman: 这个问题触及了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如何将人性中的原始驱动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工具。以贪婪为例,它确实是许多经济行为的底层动力,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种能量。  

当我创办LinkedIn时,很多人确实带着"如何赚更多钱"的动机加入,这无可厚非。但平台的价值在于,当个人通过提升职业能力获得更高收入时,企业也获得了更匹配的人才,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随之提升。这种"利己即利他"的机制,正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述的精髓。  

Web3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通过技术架构将这种辩证关系制度化。比如DeFi让委内瑞拉人能够绕过腐败的银行系统,NFT为创作者建立直接的价值回收机制——这些创新最初可能源于对财富的追求,但最终创造了传统体系难以实现的普惠价值。当然,现阶段存在大量投机和泡沫,就像互联网早期充斥着".com"乱象。  

我们的责任不是否定贪婪的存在,而是建立"更多建设,更少破坏"的引导机制。就像19世纪铁路投机催生了现代资本市场,Web3的金融实验也可能孕育未来更公平的资产分配方式。关键在于保持批判性思维:既不容忍欺诈行为,也不因噎废食地否定整个技术方向。作为行业参与者,我们应当持续追问:这个协议如何让更多人获得医疗和教育?这个NFT项目是否真正赋能了创作者?这种建设性的对话,才是推动Web3从贪婪本能走向价值创造的关键路径。

Q:Web3时代数字所有权概念的复杂性及其社会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Reid Hoffman:我不认为写作和阅读是Web1和Web2的本质区别。Web1的核心是数字内容的产生与传播,而Web2则引入了真实身份和社交关系。Web3的关键创新在于引入了数字所有权这一全新维度。

所有权这个概念远比我们通常理解的"完全拥有"要复杂得多。以数字音乐为例:你购买一首歌时,拥有的是录音版权还是词曲版权?是否包含采样部分的权益?随着技术发展,这些关于所有权边界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类比:假设你拥有一块土地,其中有一条小溪流过。你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小溪,我可以随意使用",但实际上你对小溪的所有权是有限制的——上游和下游都不属于你。这种所有权可能只包括取水权而非排污权。这个例子生动展示了所有权在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

Web3最引人深思的地方在于:当我们将所有权概念引入数字领域后,它会产生怎样的演变?这种演变不仅关乎虚拟空间,更将深刻影响现实社会。数字所有权正在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重要纽带。

但更重要的是,所有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建立联系、定义身份、组建团体并开展协作。当我们说"我拥有某物"时,实际上是在定义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权利边界。Web3的所有权创新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它将重塑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架构。

我们仍处于Web3发展的第一阶段,关于数字所有权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必将涌现更多创新实验,这些尝试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所有权在数字时代的真正含义。

标签:

上一篇:闪电网络如何解决当前用户体验痛点?2025年会有哪些突破?
下一篇:Telegram创始人杜罗夫法国被捕 涉恐怖主义等七项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