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鹏专访:币安生态扩展与监管挑战应对

币安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截至2018年末,其日均交易量达到12亿美元。币安币(BNB)作为该交易所生态的核心代币,承载着币安生态价值的体现。在今年的ABS 2019大会上,这家市场主导型交易所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赵长鹏(CZ)接受了专访,回应了八个关键问题。

Q: 加密货币市场近期回暖背景下,币安交易所的用户增长情况如何?与历史高峰时期相比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赵长鹏(CZ): 今年第二季度的注册速度相比第一季度明显加快,新用户增长势头非常强劲。虽然距离2017年12月到2018年1月比特币价格突破2万美元时的高峰期仍有差距,但市场已显著回暖。目前我们的注册量大约相当于当时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正在逐步回升。币安目前拥有千万级别的用户规模。

Q: 作为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币安如何通过创新应用和项目合作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扩展?

赵长鹏: 目前行业中多数用户同时使用多个交易所,可能大部分人已经在使用币安了,继续争夺市场占有率意义不大。我们现在更关注通过寻找新的应用和方法来接触新用户,因此非常愿意支持其他项目的发展,无论是社交软件、游戏、钱包还是其他应用。

这也是我们推出LaunchPad的原因,我们会帮助优质项目上架。我希望币安扮演最底层的角色,为项目提供流动性和最初的种子用户,逐步将应用推向最终用户。所以我们非常支持产业内的其他项目,甚至其他交易所。

在LaunchPad上我们会进行大量尽职调查,对项目的审核非常细致。虽然偶尔也会看走眼,不可能所有判断都准确,但我们始终保持保守态度,尽量筛选出最好的项目。

Q: 从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视角分析,过去两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怎样的价值重构过程?市场回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赵长鹏(CZ): 从2017年到现在,市场经历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重构过程。2017年很多ICO项目都声称要做伟大的事情,但到了2018年,很多项目并没有实际推进或只做了一小部分。2019年就是水落石出的时候,大家都能看清楚哪些项目真正做出来了,哪些项目一直无法交付。那些无法交付的项目逐渐被市场遗忘。

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项目在熊市中表现非常出色。如果你观察市值排名靠前的区块链项目,很多都是在市场低迷时期新出现的。当这些项目逐步取得成果,市场信心就会逐渐恢复。失败的项目自然淘汰,但新的优秀项目会持续涌现。

我认为市场回暖最根本的逻辑在于,我们必须清晰识别哪些项目值得放弃,哪些值得保留。只有这样,市场才能真正建立回暖的基础。我们也希望新进场的投资人能够具备更好的判断力,只支持优质项目,这样整个行业才能越来越健康。

Q: 币安链生态建设对BNB代币价值提升产生哪些实质性影响?LaunchPad项目孵化机制与市场认可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性?

赵长鹏(CZ): BNB的上涨肯定与LaunchPad的推出有一定关系,虽然不完全是,但至少是部分原因。因为在市场最冷的时候,我们通过LaunchPad推出了Bittorrent项目,那时正是比特币价格的最低点。此外,我们的模式也获得了市场认可——LaunchPad每月只做一个项目,我们不急于求成,即使其他交易所模仿我们也没关系。我们坚持只挑选最优质的项目,这对提升口碑和增加BNB需求都有帮助。另一方面,市场现在也认可我们在2018年整个行业寒冬期间所做的努力,当时我们开发了很多产品,如今这些产品已逐步投入使用,这对BNB的整体价格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Q: 在去中心化交易所发展浪潮中,币安链的技术定位与市场策略有何独特性?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格局?

赵长鹏(CZ): 我一直非常支持别人“抄”我们,这其实是对我们模式的一种最高肯定。如果我们做了一个模式却没人模仿,反而会让我怀疑这个模式是不是不够好(笑)。

目前来看,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在概念上虽有一定竞争,但实际竞争关系还相差甚远,两者并不会互相影响。而且每个团队所构建的区块链各有侧重,币安链的定位非常明确——我们只专注于代币发行(Token Issue)和代币交易(Token Trading)这两个核心功能,不做其他扩展。

现在市场上很多区块链项目追求“大而全”,动辄宣称要打造整个生态系统、覆盖全部金融场景。它们的路线是功能繁多,但这不一定更好或更差,最终还是要看具体执行效果。

我对币安链的BEP2标准能够像ERC20一样受欢迎充满信心。我的判断是:ERC20是一个通用标准,Solidity作为智能合约编程语言也非常通用,几乎什么都能做,但执行效率不一定最优。而币安链则专注于一小部分功能,把它做到极致。

我认为,专注于代币发行和高效交易这一细分领域的市场绝对足够大。当然,有些场景需要智能合约,那就继续用以太坊;但事实上,有大量开发者和项目其实只需要一个代币——发行它、交易它,让这个代币代表某种权益或用途,就像BNB在币安生态中的作用一样。事实上,直到推出去中心化交易所Binance DEX之前,BNB本身并不需要代表其他东西,它在生态内已有明确用途。如今BNB的用途越来越丰富,但我们至今仍未用到智能合约功能。

完全可以在不使用智能合约的情况下,为代币赋予丰富的功能和应用场景。我并非否认智能合约的价值,但我坚信“没有智能合约、只有代币”的市场规模已经足够庞大。未来,我认为大多数项目或公司其实并不需要智能合约功能,它们只需要一个代币。对我们而言,这个市场足够大,值得我们专注深耕。

Q: 面对FATF虚拟资产监管新规带来的合规挑战,币安如何平衡中心化交易所运营与全球监管差异?

赵长鹏: 首先需要说明,我的了解是初步且个人的,不一定代表币安官方观点。目前FATF的规则还只是一份指导方针,具体执行要看各个国家的反应,每个国家会如何落实这份方针,我目前还不太确定。从技术层面分析,新规要求保留发送方和收款方的精准用户信息并提交给收款机构,这对区块链点对点交易和虚拟资产服务商带来了巨大的合规压力,实际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制定规范的人可能没有预见到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难题。

另外,如果真的严格执行,可能会产生反效果。新规对中心化交易所来说非常麻烦,每笔交易都需要提供资金证明(PoSoF),如果流程如此繁琐,用户不会回归传统股票交易所,而会转向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当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被强制限制时,它反而会变得更加去中心化。这个规定听起来很严格,但实际上只会把用户推向去中心化领域,比如以太坊上众多的DEX,它们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最终所有用户都会流向那里。制定者可能没有进行第二层思考。

我们目前与FATF还没有直接沟通,如果他们来咨询,我会提出这些问题。我认为这类规范的制定者与产业参与者的沟通非常少,总体而言,这样的规范执行起来极其困难。

Q: 面对美国市场特殊监管环境,币安采取了怎样的战略调整?如何构建全球合规体系与区域市场拓展的平衡?

赵长鹏: 我想稍微纠正一下这个说法,并不是币安关闭了对美国用户的服务,而是我们其实从未专门针对美国用户提供服务。对于美国用户,我们从未在美国进行宣传,也从未主动邀请他们使用Binance.com。最近我们只是在用户协议的控制上做了一些加强。随着币安规模扩大,我们更加尊重美国的监管规范。早期币安规模尚小、成立仅两年,确实难以全面处理美国市场事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愿合规,只是当时未对美国市场做特别安排。如今我们有能力了,就增加了对美国用户的合规措施。由于我们对美国用户存在一些限制,因此在美国另设了一个交易所,该交易所由合作方运营,不属于我们直接管理。此外,目前我们在任何国家的业务落地都是100%合规的。

Q: 如何看待Facebook Libra项目的行业影响?币安如何处理技术创新与隐私保护的价值平衡?

赵长鹏(CZ): 我们通常不对上架币安的项目做具体评价,但Libra是个特例,我可以分享个人看法。我们评估项目的首要标准是用户规模,这一点上Facebook的优势无可比拟——它的用户量甚至超过整个区块链行业的总和,这对行业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好事。虽然我们从不承诺具体项目一定上架,但若没有特殊限制,币安肯定会考虑上架Libra。

关于隐私问题,我认为用户始终拥有选择权:如果不信任某项服务,可以选择不使用,或在使用时自主控制信息分享范围。对Facebook隐私问题的批评声量虽大,但实际用户基数依然庞大。我们不能因其存在隐私争议就全盘否定其价值——Facebook能触达我们永远无法接触的海量用户,其中许多人本身并不在意隐私问题。

加密货币社群对隐私和透明度的要求更高,因此对Facebook的负面情绪会更强烈。但我们要认识到,Facebook恰恰能吸引大量传统用户进入加密货币领域。若因缺点忽视其优势,反而会错失发展机遇。现在最能推动用户增长、最擅长与监管沟通的企业就是Facebook。我的态度是:缺点可以逐步改进,但优势值得合作利用。

至于成为Libra节点,我持开放态度。任何能推动行业成长、吸引新用户参与的事情我都支持。Libra计划招募100个实名制节点,要求是知名企业。币安在行业内的声誉和资格应该符合要求,虽然目前尚未达成任何协议,但我对此并不反对。

标签:

上一篇:比特币高位震荡遇阻,机构与政策驱动市场新格局
下一篇:加密货币中导入导出密钥指什么?钱包迁移该如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