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NFT聚合交易平台Element 2.0版本正式上线,王峰在Twitter Space发布会上的演讲实录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传播。这是继"王峰十问"系列文章后,他再次以刷屏级内容引发市场关注。
这位曾经的互联网老兵正迎来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转向。2017年,王峰辞去蓝港互动CEO职务,将这家陪伴自己十年的游戏公司交给创业搭档,转身创办火星财经和共识实验室。此后虽推出可可金融等业务,但受政策影响大多关停转型。2021年4月,他宣布创立Element,一个月内便获得红杉、SIG等机构1150万美元投资。
在OpenSea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NFT市场,Element选择了一条差异化路径。通过深耕BNB Chain生态,其交易量和用户数已在该链长期位居第一,在以太坊上的数据也反超SudoSwap。王峰坦言,过去一年最大的错误是低估了市场难度,错过了Solana NFT的机会。但他坚信,与OpenSea的差距主要是时间问题。
面对竞争,Element选择在工具易用性上寻求突破,同时抓住功能型NFT的新机遇。ENS等域名资产的火热印证了他的判断。在王峰看来,下一波GameFi浪潮兴起时,专注用户体验的创新者仍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Q:回顾您从DeFi转向NFT领域的关键转折点,以及促使您重新评估NFT潜力的核心因素有哪些?
王峰:我的职业背景是软件产品设计和游戏开发,所以天然更关注应用和用户体验,对抽象概念持保留态度。2021年之前,我的重心在DeFi应用,正是DeFi热潮让我开始真正参与数字货币交易。
早期我只认同比特币和以太坊,2019年币安用BNB投资火星财经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将其兑换成美元。直到DeFi崛起,我才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深远潜力——它正在吸引大量开发者构建真实应用。可以说,没有DeFi时期的实践,我可能等不到NFT的机遇。当时我不仅自己沉迷DeFi,还积极推动团队参与,因为亲身体验才能形成认知。
对NFT的关注其实源于游戏行业基因。2017年我在蓝港互动(我创办的游戏公司)时,加密猫的出现让我立即抽调团队开发类似产品,这让我成为国内最早接触NFT的实践者之一。可惜当时我们认为区块链游戏为时过早,与Animoca Brands(同期投资加密猫和OpenSea)的选择擦肩而过。
在探索DeFi期间,我们深入研究过Compound等借贷协议,这些技术积累为后来开发NFT交易协议奠定了基础。当团队具备技术能力后,推出首个NFT交易协议就水到渠成了。
Q:请阐述Element初期产品定位的四个关键认知转变,以及实现多链策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王峰:关于Element初期的四个关键认知转变,我想从产品研发、团队思维、市场定位和品牌策略四个方面来谈。
首先在产品研发层面,我们最初计划开发一个基于自有协议的NFT交易平台,将协议封装到市场中并运营交易数据。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开发成熟的NFT交易平台工作量远超预期,不仅涉及Web3技术栈如交易协议和链上数据清洗,还需要大量Web2实用功能的开发。这个过程需要研发团队持续打磨,精品需要时间沉淀。
其次是团队思维转变。我们团队大多来自应用和游戏开发背景,初期对标OpenSea时主要关注如何优化用户体验。直到产品上线三个月后,我们才真正理解交易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流动性问题,而不仅仅是流量。
第三是市场定位的转变。初期我们曾考虑打造中国版的OpenSea,但很快意识到Web3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区块链更像是新地中海文明,每条公链都如同希腊城邦,而以太坊则相当于加密版的罗马共和国。这种认知促使我们迅速启动BNB Chain版本,并逐步扩展到更多EVM兼容链。去年四季度,我们抓住GameFi项目集中选择BNB Chain的机遇,通过生态合作稳定了平台数据,为后续拓展以太坊市场奠定了基础,最终形成了多链聚合的产品策略。
最后是品牌策略的坚持。虽然不同生态支持者和运营策略各异,但我们最终决定采用单一品牌策略,用Element覆盖所有公链市场。这体现了我们对用户和投资人的诚意,现在我们的首页就设有不同公链的登录入口。
实现多链策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各链生态的差异化需求与统一产品体验。每个公链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需求,如何在不分散团队精力的情况下满足这些需求,同时保持Element品牌的一致性,是我们持续面对的课题。
Q:如何评价NFT行业从艺术收藏品向功能型资产的演变趋势?Element在聚合订单技术路径上的战略决策逻辑是什么?
王峰:去年年初很多人对NFT市场的判断存在偏差。早期参与者主要关注纯粹的艺术品资产机会,但我始终持保留态度。作为有十年网络游戏行业经验的人,我理解艺术设计的价值,但对纯粹艺术品市场的鉴定能力有限。我更擅长理解大众市场需求。当时市场上并非只有OpenSea一家独大,艺术类平台更受关注,Beeble作品被热炒,而Axie游戏和Flow公链正处上升期,PFP头像类NFT尚未引起广泛关注。
我坚信以太坊将成为未来最大的市场。在NFT领域,只要OpenSea保持垄断地位,就始终存在被打破的机会。虽然挑战OpenSea这块"硬骨头"很困难,但为了竞争我们必须先与之合作。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密市场独特的竞合关系源于可组合性。2021年底我们开始构思聚合订单方案,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后,2022年3月正式启动产品规划。LooksRare和GEM的交易挖矿模式给了我们重要启发——交易深度必须靠自己创造,外部力量帮不上忙。
单纯依靠优质资产发行无法打造优秀的交易平台。如果不从产品设计层面解决交易深度问题,所有资产最终都会流向OpenSea。许多交易平台实际上只扮演了准发行商的角色,即便找来知名IP合作,二级市场交易仍集中在OpenSea。做发行并非不好,事实上去年最赚钱的正是NFT发行团队。但我们的定位是NFT交易市场而非资产发行商。如果真要专注发行,完全不必费心开发复杂的交易系统,直接打造NFT品牌、寻找IP项目、编写机器人脚本和运营社区就足够了。
Q:如何评价Element 2.0版本的技术突破与市场表现?在产品易用性层面相比OpenSea的具体优势体现在哪些维度?
王峰:我始终保持着创业者特有的危机感,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硅谷的朋友甚至开玩笑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在产品没有做到足够好之前,我从不轻易评价。
从客观数据来看,Element 2.0已经是一个高度可用的NFT交易平台。最近三个月,我本人和身边很多朋友都已经完全转向使用Element,社群中"用了就回不去OpenSea"的评价是最让我欣慰的反馈。
在产品和技术层面,Element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全链资产完整性、深度聚合订单系统、工具易用性优化以及实时数据追踪能力。由于NFT交易平台与DeFi都建立在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之上,它们具有很多共性特征,比如都是基础协议驱动的。但有趣的是,我们发现NFT市场正在呈现出与中心化交易所(CEX)越来越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我们社区和运营团队的反馈中越来越明显。没有实际运营过NFT交易平台的人,往往会把这些问题想得过于简单。
Q:作为国际化Web3项目,Element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如何构建本土化运营体系?在团队架构与生态合作层面采取了哪些创新策略?
王峰:我们在海外市场拓展上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是在美国市场组建了四人常驻团队,通过寻找彼此信任的本地人才,将市场细分为多链、多语言和地区进行精细化运营。每个区域市场都由熟悉当地NFT生态的资深人士负责,比如我们邀请OpenSea第四位入职员工负责北美市场拓展,他们能有效对接Coinbase Wallet、Metamask等生态资源。
在创作者生态建设方面,我们的社区总监本身就是资深创作者,这让我们能更自然地融入创作者圈子。已与Outland和纽约精选艺术家展开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拥有来自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的多语言志愿者团队,这些本身就是NFT交易者的志愿者对业务理解远超普通用户。我们创新性地建立了邀请返佣合作机制,这也是Element率先在行业内支持的功能。
Q:如何量化分析Element与OpenSea的核心差距?在技术迭代速度和新兴资产品类捕获能力方面存在哪些结构性机会?
王峰:核心差距主要在于时间。OpenSea作为估值13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比我们早进入市场五年。我们的规模仅是它的1%,但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到10%。在熊市环境下,我们反而获得了静心打磨产品的机会,研发团队已从最初的不到十人扩展到二十多人。若获得更多投资,我们计划在协议、工具和数据服务层面进一步投入,打造用户不得不用的产品体验。
面对OpenSea在以太坊市场的绝对优势,我们采取了"不破不立"的策略:年初决定聚合OpenSea及其他领先平台的订单流,这一创新已通过Element 2.0的聚合协议获得市场认可。在交易体验方面,我们制定了"工具先行"的赶超路径,已在域名类NFT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为Space ID等域名资产提供定制化功能(如基于字符组合的智能分类排序)和批量交易工具,我们在BNB Chain生态中占据了75%的二级市场份额,单日交易笔数最高突破8000笔。
新兴资产领域存在显著机会:星巴克将积分与NFT结合的案例表明,线下机构和Web2企业入场发行权益类Pass卡可能成为下一个增长点。这类资产兼具实用价值和破圈能力,有望形成持续的市场需求。同时,我们预判GameFi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正着力开发针对新型资产的定制化工具。市场总会奖励那些在正确方向上持续耕耘的团队,这正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
Q:从DEX市场的发展路径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聚合交易协议在NFT市场中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峰:在产品迭代速度上,我们确实比OpenSea更快。但作为后来者,简单复制是行不通的。我们面临两条路:要么在产品差异化上下功夫,比如打造以聚合和工具化为核心的市场;要么在运营创新上寻求突破。我们选择了第一条路,这个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DEX市场演变的启发——从Uniswap的AMM模式到1inch的聚合交易模式。我们认为聚合交易是市场留给我们的机会空间,也更契合我们团队的技术和产品设计优势。先把产品打磨好,后续运营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Q:在多链战略中为何优先选择BNB Chain而非Solana?如何评估不同公链生态的NFT发展潜力?
王峰:我们将主要精力投入BNB Chain的原因在于,虽然BNB Chain上缺乏精品PFP类NFT,但我们认为单纯依赖PFP的市场格局即将改变。BNB Chain的NFT潜力仍被严重低估,我们的目标是长期占据其市场头部位置,甚至成为绝对第一,这需要时间来实现。
同时,我们计划以聚合交易模式进入Solana市场。市场机会始终存在,比如新兴的Move系公链Aptos也已在我们的接触名单中,具体进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Q:作为连续创业者,如何定义过去一年创业过程中的关键性战略失误?这些教训将如何影响未来决策机制?
王峰:回顾过去一年,最大的战略失误是未能及时布局Solana公链市场。去年九月,我用400个以太坊买入4个Crypto Punk,却错过了不到10个以太坊的Bored Ape,后者同期涨幅高达15倍。如果当时能更深入研究社交情绪和Discord社群,或许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但更深层的错误在于我们过于乐观地预估了成功速度。创业最痛苦的并非执行层面的困难,而是战略选择本身——如何在差异化、长期价值和资源匹配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像学生时代做选择题看似简单,但现实中每个商业决策都像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应用题,远比想象中艰难。这种认知将促使我们在未来更加审慎地评估市场时机、团队能力和资金配置的协同效应。
Q:如何解读NFT市场横向整合趋势?聚合交易平台在多链生态中的长期生存逻辑是什么?
王峰:这两个并购案确实释放了积极的市场信号。市场上主要的聚合交易平台中,我们是唯一保持独立运营且支持多链生态的,而GEM仅专注于以太坊单一链。这种差异化定位让我们在多链生态中具备独特优势。
Q:如何破解聚合交易平台面临的流动性悖论?用户选择NFT交易场景的核心决策要素有哪些结构性变化?
王峰:我认为聚合交易的市场份额将持续扩大。NFT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交易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藏家,他们以利益为导向,但决策维度呈现多元化——不同交易者对资产类型、持有周期等因素的偏好差异显著影响其选择。这种分层需求恰恰为聚合交易平台创造了机会:既能满足追求即时流动性的短线交易者,也能服务注重资产长期价值发现的用户。本质上,用户决策正从单一价格导向转向对交易效率、资产多样性及定制化服务的综合考量。
Q:如何评估交易挖矿模式的短期价值与长期隐患?Element在提升流动性方面采取了哪些差异化技术路径?
王峰:LooksRare和X2Y2今年初通过交易奖励模式快速抢占市场话语权时,我们正专注于产品研发和聚合协议方向的探索。虽然当时我对他们的模式持保留态度,但不得不佩服他们在运营策略上的持续迭代能力,包括邀请奖励和交易奖励的灵活调整。
从本质上看,交易挖矿不应成为交易平台的核心运营策略。这种模式虽然能有效实现冷启动,但会导致用户行为异化——他们不再关注资产价值本身,而是陷入交易成本与挖矿收益的算计中,最终平台吸引来的只是"撸毛党"。这就像短跑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短期内能提升成绩,但绝非长久之计。你见过哪个马拉松选手靠兴奋剂夺冠?
我们不会将交易挖矿纳入核心产品体系,但会适时开展限时运营活动。把交易挖矿写入经济模型绝非明智之举——当平台代币不是分配给真实交易用户和支持者,而是被少数"矿霸"垄断,甚至迫使平台方亲自下场挖矿时,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要真正解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关键在于提升产品的专业服务能力:优化交易效率、完善聚合比价系统,同时强化资产合作能力和品牌建设。就像马拉松运动一样,持久竞争力来自扎实的基本功,而非短期刺激手段。在技术路径上,我们选择通过聚合协议深度整合多链流动性,同时开发批量交易等工具化功能,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
Q:Element的中长期发展路径将如何平衡产品迭代与社区治理?DAO治理机制的设计难点与突破方向是什么?
王峰:Element的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成为成熟的NFT交易市场,二是走向完全社区化,通过ELE DAO来运营更多业务。从操作效率来看,这两条路径存在一定冲突。因此我们仍以产品为中心,保持快速迭代的研发节奏,同时重视社群意见反馈。在DAO治理机制的设计上,我们正在探索如何既保持决策效率又能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这需要在激励机制和权力分配上找到平衡点。
Q:ELE代币的经济模型设计如何兼顾用户激励与平台发展?DAO治理的去中心化程度将如何影响平台的核心决策机制?
王峰:我们计划推出的ELE代币将主要用于激励用户和市场参与者,但不会采用代币融资模式。所有投资者都是通过股权资本进入的,包括去年获得的红杉资本、SIG和DragonFly Capital的1150万美元投资。未来代币将主要分配给用户、股东和团队成员。
关于ELE DAO的完整治理方案,我们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完善。正在通过社区论坛广泛征集投资者和社群成员的意见,力求建立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治理机制。DAO的去中心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平台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我们需要在社区自治和运营效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Q:如何辩证看待NFT交易平台的中心化运营与去中心化精神的冲突?这种矛盾将如何影响行业长期竞争格局?
王峰:平台的市场地位最终由用户决定,他们用行动投票选择自己喜爱的平台。我们不会通过批评OpenSea来博取关注,就像币安从不公开批评Coinbase一样。经过实践观察,我越来越确信NFT交易市场将呈现半中心化与去中心化运营共存的格局,这与数字货币交易市场的生态结构非常相似。亲自运营NFT交易平台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币安的成功之道——交易业务的底层逻辑其实是相通的。
Q:如何解构Coinbase NFT市场的战略失误?去中心化基础设施与产品差异化之间的本质关联是什么?
王峰:Coinbase在NFT市场遇到的问题,本质上和大多数数字货币交易所进军NFT领域时犯的错误一样——过度依赖流量和资金优势,误以为这些就能构成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要素理论早已指出,真正的竞争优势在于聚焦、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可惜的是,Coinbase在这三方面都没有做出实质性突破。
从产品层面看,他们与OpenSea的差异仅仅体现在界面设计上稍微优雅些;在技术方案上,也只是简单集成了0x协议今年三月发布的V4版本。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NFT团队并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进行创新。
更关键的是,中心化交易市场和去中心化交易市场代表着加密世界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这让我想起雅虎当年面对Google时的情景——以为在门户网站上添加一个搜索框就能实现降维打击。但真正的降维打击应该来自技术路径和运营理念的创新,而不是单纯依靠流量、资本或既有品牌优势。
Q:如何构建NFT的非金融化应用场景?DID与SBT在Web3身份体系中的定位差异与协同效应是什么?
王峰:我十分理解V神的担心。区块链因一个货币假设实验而生,随后引发更多金融场景革命。但区块链不仅仅是金融。这个问题被反反复复说了多次。一度还有人掉进了区块链防伪的坑,我认为从比特币出块和记账开始,区块链以去中心化机制为基础,最先天优势就是有一笔算一笔,可以写,可以读,但是不可改,SBT就是这样的产物。
其实,我们目前的Web3身份是被禁锢于其致力于打破的Web2历史场景中,所以常常被调侃为Web2.5/Web2.8,比如,大多数 NFT 艺术家依靠OpenSea和Twitter这样的中心化平台来承诺身份初始出处。加密宇宙里本来没有自己原生的身份信标,各种证明资质全凭Web2市场老大哥的一双慧眼,如果我们今天重温数字化生存,会令人嘲讽地发现,全球用户依然活在乔治奥威尔比喻的1984和动物农场中,只不过老大哥换成了全球社交巨头。甚至我们今天Token投票的DAO,也经常依赖 Web2 基础设施,如不得不采用社交媒体账户来以抵抗女巫攻击。
我认为,比SBT更值得关注的是更加底层的DID,所谓原生的加密身份标志。后者是一本去中心化的护照,前者是护照本的一个又一个盖章签证,而一本护照上可以有很多签证。我本人更有兴趣的是DID,未来的新数字社会的应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