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MarsBit与Conflux联合创始人张元杰的深度对话,探讨了加密金融资本主义背景下Conflux的技术定位、中国Web3发展路径及国际化挑战。
Q:作为Conflux联合创始人及国内Web3生态的推动者,请您简要介绍个人背景及创业历程
张元杰:我更愿意称自己为"国内Web3招商主任",这个头衔更能体现我的工作实质——为公链生态招商,指导项目方如何在区块链上开展业务。虽然现在被社区"罢免"了这个职务,成为朝阳区元宇宙的热心群众,但这恰恰体现了DAO的民主精神。等我为Conflux招揽更多优质生态,自然就能"官复原职"。
我的职业轨迹始于传统金融领域。复旦财务管理本科毕业后,我在布兰迪斯大学攻读硕士,期间结识了现任Conflux研究院院长的龙凡博士。之后在华尔街UNCMC工作四年,回国后又在北京招商华泰母基金从事两年一级市场投资。2018年,受龙凡博士邀请加入Conflux团队,凭借金融行业积累的经验和人脉,成功为项目募集3500万美元启动资金。经过两年技术研发,Conflux公链正式上线运营。
Q:在监管与地缘政治双重压力下,您如何评估中国公链市场的发展态势?
张元杰:受监管和地缘政治影响,国内多数公链错过了DeFi浪潮,许多生态从业者选择出海发展。市场正处于以NFT、元宇宙和Web3为核心的第二波发展浪潮,整体态势良好,但在国际化方面仍显不足。由于金融属性难以发展,国际化业务自然受限。作为国内公链领域的"独苗",Conflux正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Web3公链生态。
Q:面对「Conflux技术缺乏特色」的行业质疑,您如何系统性回应技术定位与发展逻辑?
张元杰:Conflux的技术在市场阶段仍处于领先地位,质疑者可能对技术细节了解不足。若单论范式创新,我部分认同这一观点——范式创新是指像比特币和以太坊那样开创去中心化账本、图灵完备虚拟机等底层架构。但如今包括Solana、BSC、Polygon在内的公链均未突破这一框架,本质上仍是“账本+智能合约”的组合,甚至有些项目为追求性能牺牲了去中心化。
Conflux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在保持3000TPS高性能的同时,仍坚守去中心化原则。上线两年以来,我们从未发生硬分叉或网络停滞事故。若将视野放宽,真正被市场验证的范式创新仅有去中心化账本和存储(如ARweave),其他所谓创新仍停留在理论或资本炒作阶段。
新公链大多沿用账本范式解决不可能三角或吞吐量问题。若以性能优化为衡量标准,Conflux的技术实际上是超前于时代的——我们证明了在无需妥协去中心化的前提下,性能瓶颈可以被突破。
Q:从政策、资本、人才三维度解析Conflux国际化进程受阻的核心原因
张元杰:Conflux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滞后,本质上是政策、资本和人才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内政策明确禁止发币和数字货币交易,这一限制直接影响了资本流向——中国资本对区块链生态的投入意愿大幅降低。相比之下,成功实现国际化的项目往往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孙宇晨、赵长鹏代表的「流亡商业主义」,他们通过规避政策限制获取资本和人才;二是Solana这类由美国华尔街/硅谷主导的加密资本主义项目。
若抛开金融属性,Conflux作为国内唯一的公链基础设施,已服务70多家生态企业和200多个IP,在数字藏品、元宇宙等合规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受制于金融化缺失,其财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尚未充分显现。
Q:从金融属性构建角度解析公链实现强金融化的必要条件与现实困境
张元杰:金融行业因其暴利特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国家强监管。以中国为例,银行业需要银监会牌照,证券市场需要证监会许可,就连支付宝这样的支付平台也必须持有牌照才能开展业务。金融行业的暴利本质决定了其发展必然伴随国家意志的介入。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Conflux虽然技术领先,却难以在强金融化的公链生态中脱颖而出。中美关系的对立态势是关键因素。20年前美国可能将中国视为"血汗工厂",但如今连华为这样的通讯企业都遭到制裁,更不用说区块链这种强金融属性的行业了。
以币安为例,其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创始人赵长鹏却不得不辗转日本、新加坡、迪拜等地,最终仍难以被美国接纳。这反映出在金融领域,非白人创业者面临的特殊困境。我将这种模式称为"流亡商业"或"海盗商业",虽然处境艰难,但金融行业的高利润仍能支撑其持续运营。
Q: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如何构建符合政策导向的Web3发展路径?
张元杰:国内监管已经明确了两条红线:一是禁止将数字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不得使用人民币进行数字货币交易;二是禁止发行ERC-20 Token或在产品中推广代币。在遵守这些规定的前提下,数字藏品、元宇宙和Web3是国内企业和用户可探索的主要方向。Conflux正与多家企业和IP合作,重点发展数字营销、数字社交和数字创作三大领域。
作为国内唯一的公链,Conflux持续与网信办、上海金融局等监管机构保持沟通,致力于服务国内Web3或Web2.5企业。我们以数字藏品为切入点,但不同于那些纯炒作的公司,我们更关注生态企业能为用户创造的实际价值。如果不能在文化属性上超越金融属性,不能带来文化影响力,就无法为用户提供真正的社交价值和情绪价值,最终只会沦为无意义的投机工具。
Conflux链上已部署钱包、社交协议和Odin元宇宙等应用。比如AnyWeb钱包只显示NFT而不涉及数字货币;我们还开发了零门槛的NFT发行平台,被高校社团用于发放链上徽章,作为身份验证和论坛访问凭证。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我们在合规框架下的创新探索。
Q:基于用户规模与资产规模双重视角,预测中国Web3市场发展前景
张元杰:我对中国Web3市场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虽然受限于监管政策,国内市场的资产规模短期内难以超越海外生态,但从用户规模来看,中国完全有可能轻松超过整个海外Web3生态。以Opensea为例,其日活用户仅5万多,而国内双镜等平台的日活已达到10万级别以上。
年轻人对Web3标签的热情很高,这从大理等地Web3社群的活跃度就可见一斑。如果发展速度够快,我认为中国市场在一年内可以达到几百万用户规模,三年内甚至有望突破一亿。大学校园是潜在的增长点——通过NFT建立BBS等应用,用户数量会迅速攀升。这种基于文化属性和社交价值的创新,正是中国Web3生态的独特优势。
Q:面对社区分叉诉求与技术路线选择,Conflux如何平衡去中心化理念与生态可持续性?
张元杰:我们始终以社区意见为核心考量。作为PoW公链,Conflux坚持人人可参与的理念,若社区多数成员强烈建议转向以太坊挖矿算法,我们会积极响应。但需要指出的是,算法变更可能引发ASIC矿机大规模涌入,这将削弱普通用户的参与优势。因此,这类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充分的社区讨论和民主投票程序来最终确定。
Q:从技术创新与资本博弈视角,解析新公链崛起对行业生态的影响
张元杰:坦白说,这些新公链本质上还是在旧范式上搭建新盘子。但换个角度看,它们吹起的资产泡沫为Web3提供了试验田——就像Solana孵化了StepN这样的标杆项目。
若抛开割韭菜的争议,Solana的历史意义恰恰在于证明了生态孵化的可能性。可惜StepN团队如今陷入经济模型的反复调整,缺乏场景创新,成了"炒冷饭"。更讽刺的是,我看到大量聪明人和资本涌入Aptos生态,却只聚焦于如何抢做Swap、借贷或NFT市场,这简直是"人性绞肉机"。
这种矛盾现象背后是行业发展的现实逻辑:资本先吹大泡沫收割流量,再用收益反哺创新。正如V神所言,"没有这些泡沫,市场根本容不下天马行空的尝试"。Aptos若真能实现十万TPS并解决性能瓶颈,配合资本力量或许能成集大成者;若重蹈Solana覆辙沦为半成品,其历史价值将大打折扣。
Q:从编程语言创新维度,评估Move语言对区块链生态发展的潜在价值
张元杰:Move语言作为Facebook提出的智能合约语言,在设计和功能上确实优于Rust。它的核心创新包括抽象账户机制和将资产直接存储于账户而非合约中,这些特性显著提升了安全性。我个人非常期待Move语言能在资本推动下快速成熟,实现大规模普及,甚至超越Rust成为更主流的商业范式。
Rust更适合构建底层基础设施,而Move语言的设计更贴合上层应用开发的需求。如果Move语言能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其创新价值,并探索出新的技术范式,Conflux会积极考虑接入Move语言及其虚拟机,以推动上层应用的创新生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