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正在经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作为加密世界中大多数智能合约和复杂产品的底层引擎,以太坊即将在两周内完成名为「合并」的重大升级,将其交易验证机制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变为权益证明(PoS)。这一转变将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本次专访中,我与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深入探讨了PoW与PoS的差异、加密市场暴跌、加密货币安全性、去中心化治理以及「初创社会」等前沿话题。
Q:加密货币市场出现显著下跌,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及对行业长期发展的影响机制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这次市场崩盘其实比我预期的来得晚。加密市场的泡沫周期通常在前一个峰值后持续6-9个月就会破裂,但本轮牛市却延续了近一年半。这种反常让很多人产生了"价格持续上涨是新常态"的错觉。实际上,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是加密货币与生俱来的特性——价格飙升时人们总说这是未来范式,暴跌时又断言它注定失败,但真相往往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市场下跌反而有助于暴露行业深层问题。那些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经济繁荣期尚能维系,因为资金源源不断涌入可以暂时掩盖缺陷。但当潮水退去,无论是Terra这样的极端案例,还是开发团队因资金断裂难以为继的普遍现象,都印证了这一点。2017年市场老手应该还记得"BIT-CONNE-E-E-ECT"的教训。面对这种周期性困境,我的建议始终是:牢记行业历史,保持长远眼光。
Q:加密货币市场波动率收敛模型的数学边界及其对主流金融体系的范式迁移意义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我认为加密货币在中长期会趋于稳定,最终波动性将接近黄金或股市水平。关键问题在于价格将在什么水平上稳定。早期的高波动性主要源于市场对加密货币本质认知的不确定性:2011年比特币从31美元暴跌至2美元时,人们根本不确定它是否会彻底消失;到2014年这种不确定性有所减弱;而2017年后,不确定性转向其能否获得支撑更高价格的主流合法性——这正是2022年我们仍在面对的核心问题。
从数学角度看,加密货币价格被限定在0到全球总财富之间的有界区间内。在这个区间内,价格会持续剧烈波动,直到"高买低卖"的套利策略在数学上几乎必然获利为止。设想2040年的场景:如果加密货币成功占据几个关键利基市场——比如取代黄金的储值功能,成为"金融界的Linux"(一个始终可用的替代金融层),或成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后端——那么到2042年,它要么消失,要么完全接管世界的概率都会显著降低,单个事件对市场的影响也将大幅减弱。
Q:工作量证明机制的经济外部性及其对共识协议演进路径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我认为比特币的供需关系可以拆解为两个独立问题。协议通过难度调整机制严格控制了比特币的发行节奏——每10分钟产出6.25个BTC,2024年减半后将降至3.125个。这个发行时间表与全网算力或币价波动完全脱钩,因此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币分配给矿工还是开发者并不影响其价值主张。这也正是我反对"挖矿支撑币价"论点的根本原因。
这种高耗能的共识机制不仅带来环境成本,每年还需增发数十万枚代币来维持运行。虽然未来发行量终将趋近于零,但届时比特币将面临更严峻的安全保障挑战——这正是推动以太坊转向权益证明的关键动因。工作量证明本质上是用能源消耗换取安全性,而权益证明通过改变经济模型实现了更高效的安全成本结构。
Q:权益证明机制的安全经济学模型及其对区块链网络抗审查性的范式革新意义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效率与安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关键在于每投入一美元能获得多少安全保障。当系统安全性不足时,可以通过增发代币来提高安全性,但这会牺牲效率。我在相关文章中详细论证过,权益证明(PoS)能以相同成本提供约20倍于工作量证明(PoW)的安全性。核心差异在于:PoW矿工面临中等水平的持续运营成本和进入成本,而PoS验证者则具有低运营成本但高进入门槛。由于系统安全等级实际上取决于攻击者需要支付的进入成本,理想的共识机制应该具备低运营成本和高进入成本的特征——这正是PoS的显著优势。
两种机制在应对攻击时也存在根本差异:PoW只能通过更改算法来应对,这会无差别摧毁所有矿机硬件;而PoS可以精准销毁攻击者的质押资产,在惩罚恶意行为的同时保持生态快速恢复。
对比特币的安全隐患,我有两个主要担忧:首先,其长期安全性完全依赖交易费用,但每天30万美元的费用规模远不足以支撑未来可能达数万亿美元的系统体量。以太坊的区块链设计更利于应用生态发展,在这方面表现更好。其次,PoW每美元提供的安全保障效率远低于PoS,而比特币转向PoS又面临现实障碍。设想当比特币市值达5万亿美元时,仅需50亿美元就能发动攻击——这种安全缺口令人忧虑。虽然遭遇攻击可能促使转向混合PoS机制,但转型过程必然伴随阵痛。
Q:区块链治理系统的范式创新及其对多方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重构可能性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区块链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兼具多种熟悉事物的特征,却又自成一体。它像公司一样拥有可投资的代币,但又像主权国家般具备内部纠纷的自主裁决能力——尽管这种"主权"仍依赖于现有国家基础设施。区块链继承了民主国家的透明特质,任何参与者都能验证规则执行情况;它拥有宗教般的狂热追随者,却比宗教多了经济维度;它类似开源项目的分叉自由,允许社区在核心价值被违背时另起炉灶,但数十亿美元资本的风险让分叉成本远高于普通开源项目。
这种独特性意味着区块链既是承载治理逻辑的基础层,其自身也需要创新的治理形式。比特币和以太坊都经历过"宪法危机"——如DAO分叉和区块大小之争——最终都以链分裂解决。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都回避了正式治理结构:没有中央理事会或既定投票机制来决定协议变更,核心开发者更倾向于在重大争议时倾听社区声音。
这种看似无序的治理模式实则蕴含智慧:技术细节可由核心开发者决定,但涉及哲学层面的重大变革(如硬分叉或共识机制转换)则需要广泛共识。对于链上应用治理,关键区别在于"可分叉性"。像ENS这类可分叉应用提供了额外保障,而DAI这类依赖外部资产的应用则必须建立完全正式的治理机制。
主流的代币持有者治理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它天然偏向富人,且容易被操纵。我曾举例说明,代币投票可能沦为价高者得的拍卖,最终导致项目被榨取价值而崩溃。更理想的替代方案是多利益相关者治理,如Optimism通过不可转让的"公民身份"来代表生态贡献者。不过这类机制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实践来完善去中心化治理的新范式。
Q: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与网络国家的范式耦合及其对实体社区构建的现实约束条件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区块链生态系统与真正的创业社会之间存在根本差异。区块链项目只需少数核心开发者维持运作,他们无需离开常规生活环境或做出重大个人牺牲。而构建实体创业社区则要求人们迁移至非常规地点,承受现实缺陷,并通过社区创造的独特价值来弥补——这需要深刻的道德叙事作为精神支撑。
加密货币确实曾拥有这样的叙事力量,特别是在2009-2014年的早期阶段。当时的加密文化继承了大网络自由主义运动的精神遗产(如PGP、BitTorrent、阿桑奇和斯诺登),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凝聚力促使人们甘愿承担巨大风险。但随着行业成熟,这种精神浓度被稀释——新兴项目为追求主流化刻意淡化其激进特质,NFT等创新也将用户群体扩展到更广泛的圈层。
这种扩张导致现有区块链生态过于"单薄",难以支撑网络国家的形成。以以太坊为例,其用户社群存在深刻分裂(如"觉醒派"与"反觉醒派"、国际价值观冲突)。尽管在抵御链上审查等核心议题上能形成临时共识,但这种团结远未达到建国所需的凝聚力。
现有加密社区构建尝试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依赖"低税率"作为卖点。这虽然对个体有利,却形成了低质量筛选机制——以避税为动机的社群必然缺乏文化活力。真正的网络效应取决于成员质量而非数量。确实存在实体创业社区的需求:许多人渴望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实体空间,既能创造性表达理念,又能规避高生活成本与威权主义压力。但现有项目尚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关键在于文化创新而非技术工具。链上土地登记或智能合约产权只是次要因素。我更主张突破传统所有权概念,例如通过经济联盟机制替代绝对产权。这类创新的价值需要长期显现,初期吸引力可能仅源于象征性的加密身份认同——但这正是向实质性联结演化的必经阶段。
Q:去中心化身份认证系统与多方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的协同效应及其对传统组织架构的颠覆潜力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从一开始,我就希望以太坊能逐渐减少对我的依赖,让更多优秀的声音得以成长和表达。过去两年里,这种愿景正在成为现实。回顾2015年,我承担了以太坊80%的研究工作,甚至亲自编写了大量Python代码。到了2017年,我的编程贡献减少了,但仍主导着约70%的研究。到2020年,我的研究参与度降至三分之一左右,编程工作更是寥寥无几,尽管仍负责大部分高级理论研究。而最近两年,连高层次理论工作的主导权也在稳步转移——比如有研究者专注于二层扩展性的思想引领,Flashbots团队开创了MEV研究的新领域,Barry Whitehat、Brian Gu等专家接过了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大旗,Justin和Dankrad等最初受聘的研究员也正成长为思想领袖。
这种去中心化的演进令人振奋。虽然公众可能尚未充分意识到这一转变,但我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会越来越清晰。
Q:区块链技术演进路径与前沿科技融合的范式突破及其对21世纪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效应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最令我兴奋的不是单一项目,而是由众多创新构想组成的生态系统。技术层面,以太坊即将完成合并,区块链在可扩展性、可用性和隐私方面的重大改进即将实现。社会政治层面,去中心化组织、激进的经济民主机制和互联网社区理念正在同步成熟。与此同时,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突破同样令人瞩目——有人或许会说后者的发展甚至有些过于迅猛。我们正逐步看清21世纪政治与技术的轮廓,以及每个研究领域将如何融入这幅图景。2022年,加密货币首次展现出实用价值:主流机构乃至政府已将其作为支付工具,更多应用场景必将涌现。虽然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对发展路径的认知已比以往清晰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