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对加密货币的立场向来鲜明。2018年,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公开将比特币形容为“可能是老鼠药的平方”,表达了他对这一新兴资产类别的极度不信任。同年接受CNBC采访时,他进一步强调:“几乎可以肯定加密货币不会有好结局”,并明确表示“我们不持有、不做空,也永远不会持有任何加密货币”。这些言论在当时引发了币圈的广泛讨论,许多人视其为传统金融界对加密货币的典型排斥态度。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尽管巴菲特本人坚持这一立场,其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却在后续进行了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投资,形成了与其公开言论的鲜明反差。
从『老鼠药』到真香现场?伯克希尔百亿布局曝光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2021年分两轮向巴西数字银行Nu Holdings注资3亿美元,首次参与其5亿美元的G轮融资,随后追加2.5亿美元投资,逐步获取控股权。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文件显示,伯克希尔对Nu的持股比例从2022年第四季度的0.1%,逐步提升至2024财年第三季度的0.4%,展现出渐进式的投资布局。
伯克希尔持有超过8600万股Nu股票,市值接近12亿美元。这一投资规模不仅体现了伯克希尔对Nu战略价值的认可,也折射出其在加密相关领域的投资决心。尽管巴菲特本人曾多次公开质疑加密货币,但伯克希尔通过Nu间接布局加密生态,显示出资本与理念之间的现实调和。
巴西银行暗藏玄机:加密帝国的野蛮生长
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的巴西数字银行Nu Holdings,悄然打造了名为Nubank Cripto的加密货币平台。该平台于2022年正式推出,最初支持比特币、以太坊和Polygon等主流数字资产,随后进一步扩展至Uniswap和Chainlink等更多币种。
Nubank Cripto不仅支持加密货币的买卖,还提供发送、接收和兑换功能,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加密金融基础设施。用户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多种加密资产的操作,简化了数字货币的使用流程。
这一布局并非一蹴而就。伯克希尔在2021年参与了Nu公司5亿美元的G轮融资,随后又追加了2.5亿美元投资。通过Nubank Cripto平台,这家巴西数字银行正在加密货币领域快速扩张,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数字金融服务。
34%暴涨背后:一场保守派的加密逆袭
伯克希尔·哈撒韦在投资策略上一向保守,但旗下对巴西数字银行Nu Holdings的投资却展现出罕见的激进科技押注。伯克希尔持有超过8600万股Nu股票,价值接近12亿美元,持股比例从2022年底的0.1%增至0.4%。
Nu Holdings的股价表现印证了加密赛道的潜力。其股价同比上涨近34%,远超同期大盘表现。尽管巴菲特本人多次公开质疑加密货币的价值,但伯克希尔通过投资这家拥有加密货币平台的巴西银行,间接参与了加密市场的增长。
这一投资在伯克希尔的整体资产配置中显得格外突出。伯克希尔持有超过3250亿美元的现金和等价物,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国债。这种“现金奶牛”模式与对Nu这类风险资产的押注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公司在保守投资组合中寻求平衡的策略。
精品投资银行Keefe, Bruyette & Woods的董事总经理梅耶·谢尔兹指出,伯克希尔长期的成功正是源于其“保持无聊”的投资方式。然而对Nu的投资表明,即便是最保守的投资机构,也在适时调整策略,在风险与收益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巴菲特的思维迷宫:打脸还是进化?
『不懂不做』原则遭遇现实挑战
巴菲特曾多次强调“不懂不做”的投资原则,尤其在加密货币领域,他明确表示“不会持有任何加密货币”。然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却投资了Nu Holdings,一家拥有加密货币平台的巴西数字银行。这一行为似乎与巴菲特过去对加密货币的公开批评形成反差。他曾称比特币为“老鼠药的平方”,并断言加密货币“不会有好结局”。但如今,伯克希尔通过投资Nu间接涉足加密领域,这无疑对“不懂不做”原则构成了现实挑战。
子公司试水与母公司理念的微妙差异
伯克希尔对Nu Holdings的投资分为两轮:2021年参与5亿美元的G轮融资,随后追加2.5亿美元。Nu于2022年推出加密货币平台Nubank Cripto,支持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资产,并提供收发、兑换服务。尽管巴菲特个人对加密货币持否定态度,伯克希尔作为母公司却通过子公司布局这一领域,显示出投资策略与个人理念之间的微妙差异。这种差异并未阻止伯克希尔增持Nu股份,从2022年底的0.1%升至2024年的0.4%。
价值投资范式在加密时代的适应性进化
伯克希尔对Nu的投资已带来显著回报,持股价值近12亿美元,Nu股价年涨幅达34%。这反映了价值投资范式在加密时代的进化:即使巴菲特本人不理解或不认可加密货币,伯克希尔仍通过投资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如数字银行)间接参与这一趋势。尽管公司整体策略保守——持有超过3250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但Nu投资被视为平衡“现金奶牛”模式与风险资产的一种尝试。这种适应性调整表明,即便最传统的投资机构也无法完全忽视加密市场的潜力。